是“赢了”孩子,还是“赢得”孩子(2)
其实,与孩子沟通,道理也是一样的,当孩子觉得你理解他们时,他们就会受到鼓励。一旦他们觉得被理解了,就会更愿意听取你的观点,并努力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有人说,除了“共情”之外,确实也需要给孩子指导。这里笔者提供一个自己常用的办法——good &better。
二、有效使用good &better
good &better,在这里可以简单地解释为:做得好的部分和可以做得更好的部分。
举个很常见的例子,老师们一般都参加过公开课的评课。当你面对一堂问题比较多的公开课,需要你来评课的时候,你会怎么做呢?笔者的做法是,先说好的部分,并肯定开课老师的用心付出,再说建议——如果这样做,可能会更好。前面部分其实是属于共情的部分。共情,是在了解的基础上真正地能感同身受地去理解对方的心情和感受。作为老师,很多人都有筹备公开课的经历,一堂课的背后凝聚着无数的心血和汗水,正因为如此,我们能更容易共情到开课老师的感受,更加能够理解他们在辛勤付出之后对肯定和鼓励的渴望。
对于小舒而言,今天比昨天少错了三道题,却要罚抄昨天五倍的数量,自然很难接受。不妨先看到孩子的进步,给孩子鼓励,之后母女一起做一次作业的复盘,探讨出错的原因,总结一下孩子今天比昨天做得好的地方以及接下来需要改进的,即可以做得更好的地方。
赢得孩子,需要大人给孩子大量的鼓励,尤其是在孩子有挫败感的时候,家长的鼓励,便显得更加重要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721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