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2018年中小学性教育研究的回顾与反思(1)
〔摘要〕自2008年颁布《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简称《纲要》)至今已有十年时间,十年来中小学性教育有了较为迅速的发展,与此相关的研究也逐渐增多。本文拟从我国中小学性教育发展的理论研究、调查研究、教材研究三个方面总结十年研究成果。通过对已有研究分类、整理、综述来理清思路,了解已有研究的成果,以期把握我国中小学性教育的未来走向。
〔关键词〕性教育;教育反思;中小学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9)25-0004-06
从1949年以来,我国青少年性教育的历史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即性教育的禁闭阶段(1949年—1977年)、性教育的萌动阶段(1978年—1987年)和性教育的发展阶段(1988年至今)[1]。1988年8月24日,国家教育委员会和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联合颁布《关于在中学开展青春期教育的通知》,标志着性教育开始正式走进中学;2007年2月7日教育部颁发《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该文件指出中小学应有青春期教育和性知识的传授并且提到预防性侵害;2008年教育部颁布《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该文件主要由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疾病预防、心理健康、生长发育与青春期保健、安全应急与避险五个部分组成,文本详细介绍了不同阶段中小学生应该学习的内容以及要求达到的目标。2011年12月3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和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颁布《中小学健康教育规范》,该规范在《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基础上补充了评价建议;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提到减少不安全性行为,开展性道德、性健康和性安全宣传教育和干预。在中国中小学生性教育发展历史上,有两个重要的关键文件发布:《关于在中学开展青春期教育的通知》标志性教育正式走入中学,《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使小学阶段的性教育也有了明确的着落。综述2009年至2018年十年以来我国中小学性教育的发展和研究动态,为现在和以后的研究者提供研究经验,明确性教育的发展方向,推动我国性教育发展。既为回顾过去十年的发展历程,也为展望未来的发展前景。
一、性教育的理论研究
(一)从生理、心理、道德、法制和文化方面认识性教育的意义
1.帮助中小学生了解生理知识,确保性心理健康发展
性是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会经历的一种自然生理现象。古人曰“食色性也”表达了性的地位,它是与人吃饭同等重要的事情。尤其是中学阶段,学生进入青春期,身体发育日趋成熟,男生出现遗精、嗓音变粗等生理变化,女生则会出现月经、胸部发育等变化。面对这些变化,学生甚至会对性发育产生神秘感、罪恶感、羞耻感,以及感受到手淫可能带来的困惑和心理压力。此时根据学生所处的年龄段及其发育特点,开展适当的性教育,解除男女生的性疑惑,满足其身心发展的需求,使中小学生对自己的生理变化有正确的认识,从容地应对心理问题[2]。这对青少年生理和心理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
2.传递正确的性道德观,增强性法律意识
全面科学的性教育是融性生理、性心理、性道德与性法制于一体的教育。中小学生在学习了性生理和性心理方面的知识后,再以性道德与性法制来帮助其建立正确的性观念是具有重要意义的。调查研究表明,性道德教育对青少年性道德价值观具有显著的影响,无论是正面或是负面,性道德教育都可以让青少年有自己明确的道德价值取向[3]。性道德教育可以保证青少年在接受性生理和性心理知识的前提下,依然可以遵守社会公德,保持清醒的头脑。另外,中小学生增强法律意识是维护自己权利的重要一环。研究表明,遭受性侵害的人群主要为未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多为熟人作案且发生在日常的生活学习场所;中小学性侵害防治教育是未成年人应有的一项具体性权利[4]。加强中小学生性教育,维护性教育权利是性法制的重要内容。
3.弘扬健康的性文化,减少艾滋病等性病的传播
文化是历史的沉淀,也是时代的产物,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同样,性文化也带有时代的印记。性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性文化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树立社會主义精神核心价值观,提高人们的性道德和性素养[5]。
(二)性教育体系、目的、内容、原则、模式、对策
1.性教育体系
研究者一般认为性教育体系应该由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建立。有学者认为应该建立不同学业阶段学生性教育体系,小学阶段应首先以学校为主,家庭为辅;而在中学阶段就应该发挥家庭、社会和学校的教育合力作用,构建三合一的性教育体系[6]。其重点在于分阶段构建不同的体系。另一部分则更多地针对青春期阶段的性教育,以学校教育为主渠道,家庭教育是必要途径,社会教育是强有力的支持系统,三者相辅相成,构建一个相互支持的性教育体系;同时也强调兴趣爱好和心理咨询的重要性[7]。
2.性教育目的
性教育的目标主要集中在让学生了解性生理的知识、塑造良好的性心理素质,克服心理恐惧、树立正确的性道德观和性文明、树立社会责任感等方面。有研究者从性教育三维目标确定性教育的目的;首先知识目标:让学生获得符合其年龄阶段的性生理及性心理知识,克服性恐惧,正确看待两性关系,普及优生优育知识;其次动作技能目标:帮助学生理解自己、尊重生命,能够抵御淫秽色情,掌握防止性骚扰的方法,学会保持性器官的清洁;最后情感目标: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性道德观和性文明观,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发展道德情感、增强学生对社会和家庭婚姻的责任感,塑造具有完整人格的学生[8-11]。
3.性教育内容
性教育内容的研究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对当下的性教育内容做出评价再提出性教育内容,另一种是结合学生的发展和全面的性教育,直接阐述性教育内容。综观各种关于内容的研究,可以归纳出共识性观点:性教育不仅仅是一种性生理知识方面的教育,还应该包括性心理、性道德和性文明、性法制等体现社会属性与功能的方面,总之,性生理知识是基础,性心理、性道德、性伦理、性法制等方面是核心和关键。我国现下的性教育课程存在以下不足:仅仅局限于生理卫生课,课程教学以男女生殖结合和身体特点等性生理知识为主要内容,而在性心理、性道德和性文明方面则很欠缺,性教育的社会属性没有得到体现[9]。从学生的安全方面来说,相关研究者也指出,性教育内容应该包括青春期心理、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性侵害等方面的教育,此外,内容的选择应该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以及不同阶段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差异[10,12]。关于教育内容方面,依照学生的不同年龄段编写教材、培养师资,让教材尺度和师资能力能够达到教育的目的,合乎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理解力和接受能力[8]。, 百拇医药(王锐?吴黛舒)
〔关键词〕性教育;教育反思;中小学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9)25-0004-06
从1949年以来,我国青少年性教育的历史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即性教育的禁闭阶段(1949年—1977年)、性教育的萌动阶段(1978年—1987年)和性教育的发展阶段(1988年至今)[1]。1988年8月24日,国家教育委员会和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联合颁布《关于在中学开展青春期教育的通知》,标志着性教育开始正式走进中学;2007年2月7日教育部颁发《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该文件指出中小学应有青春期教育和性知识的传授并且提到预防性侵害;2008年教育部颁布《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该文件主要由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疾病预防、心理健康、生长发育与青春期保健、安全应急与避险五个部分组成,文本详细介绍了不同阶段中小学生应该学习的内容以及要求达到的目标。2011年12月3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和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颁布《中小学健康教育规范》,该规范在《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基础上补充了评价建议;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提到减少不安全性行为,开展性道德、性健康和性安全宣传教育和干预。在中国中小学生性教育发展历史上,有两个重要的关键文件发布:《关于在中学开展青春期教育的通知》标志性教育正式走入中学,《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使小学阶段的性教育也有了明确的着落。综述2009年至2018年十年以来我国中小学性教育的发展和研究动态,为现在和以后的研究者提供研究经验,明确性教育的发展方向,推动我国性教育发展。既为回顾过去十年的发展历程,也为展望未来的发展前景。
一、性教育的理论研究
(一)从生理、心理、道德、法制和文化方面认识性教育的意义
1.帮助中小学生了解生理知识,确保性心理健康发展
性是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会经历的一种自然生理现象。古人曰“食色性也”表达了性的地位,它是与人吃饭同等重要的事情。尤其是中学阶段,学生进入青春期,身体发育日趋成熟,男生出现遗精、嗓音变粗等生理变化,女生则会出现月经、胸部发育等变化。面对这些变化,学生甚至会对性发育产生神秘感、罪恶感、羞耻感,以及感受到手淫可能带来的困惑和心理压力。此时根据学生所处的年龄段及其发育特点,开展适当的性教育,解除男女生的性疑惑,满足其身心发展的需求,使中小学生对自己的生理变化有正确的认识,从容地应对心理问题[2]。这对青少年生理和心理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
2.传递正确的性道德观,增强性法律意识
全面科学的性教育是融性生理、性心理、性道德与性法制于一体的教育。中小学生在学习了性生理和性心理方面的知识后,再以性道德与性法制来帮助其建立正确的性观念是具有重要意义的。调查研究表明,性道德教育对青少年性道德价值观具有显著的影响,无论是正面或是负面,性道德教育都可以让青少年有自己明确的道德价值取向[3]。性道德教育可以保证青少年在接受性生理和性心理知识的前提下,依然可以遵守社会公德,保持清醒的头脑。另外,中小学生增强法律意识是维护自己权利的重要一环。研究表明,遭受性侵害的人群主要为未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多为熟人作案且发生在日常的生活学习场所;中小学性侵害防治教育是未成年人应有的一项具体性权利[4]。加强中小学生性教育,维护性教育权利是性法制的重要内容。
3.弘扬健康的性文化,减少艾滋病等性病的传播
文化是历史的沉淀,也是时代的产物,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同样,性文化也带有时代的印记。性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性文化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树立社會主义精神核心价值观,提高人们的性道德和性素养[5]。
(二)性教育体系、目的、内容、原则、模式、对策
1.性教育体系
研究者一般认为性教育体系应该由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建立。有学者认为应该建立不同学业阶段学生性教育体系,小学阶段应首先以学校为主,家庭为辅;而在中学阶段就应该发挥家庭、社会和学校的教育合力作用,构建三合一的性教育体系[6]。其重点在于分阶段构建不同的体系。另一部分则更多地针对青春期阶段的性教育,以学校教育为主渠道,家庭教育是必要途径,社会教育是强有力的支持系统,三者相辅相成,构建一个相互支持的性教育体系;同时也强调兴趣爱好和心理咨询的重要性[7]。
2.性教育目的
性教育的目标主要集中在让学生了解性生理的知识、塑造良好的性心理素质,克服心理恐惧、树立正确的性道德观和性文明、树立社会责任感等方面。有研究者从性教育三维目标确定性教育的目的;首先知识目标:让学生获得符合其年龄阶段的性生理及性心理知识,克服性恐惧,正确看待两性关系,普及优生优育知识;其次动作技能目标:帮助学生理解自己、尊重生命,能够抵御淫秽色情,掌握防止性骚扰的方法,学会保持性器官的清洁;最后情感目标: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性道德观和性文明观,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发展道德情感、增强学生对社会和家庭婚姻的责任感,塑造具有完整人格的学生[8-11]。
3.性教育内容
性教育内容的研究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对当下的性教育内容做出评价再提出性教育内容,另一种是结合学生的发展和全面的性教育,直接阐述性教育内容。综观各种关于内容的研究,可以归纳出共识性观点:性教育不仅仅是一种性生理知识方面的教育,还应该包括性心理、性道德和性文明、性法制等体现社会属性与功能的方面,总之,性生理知识是基础,性心理、性道德、性伦理、性法制等方面是核心和关键。我国现下的性教育课程存在以下不足:仅仅局限于生理卫生课,课程教学以男女生殖结合和身体特点等性生理知识为主要内容,而在性心理、性道德和性文明方面则很欠缺,性教育的社会属性没有得到体现[9]。从学生的安全方面来说,相关研究者也指出,性教育内容应该包括青春期心理、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性侵害等方面的教育,此外,内容的选择应该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以及不同阶段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差异[10,12]。关于教育内容方面,依照学生的不同年龄段编写教材、培养师资,让教材尺度和师资能力能够达到教育的目的,合乎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理解力和接受能力[8]。, 百拇医药(王锐?吴黛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