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19年第28期
编号:13403012
阳光的背后(1)
http://www.100md.com 2019年10月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9年第28期
     〔摘要〕在开学初的新生心理排查中发现,16%的学生曾出现自杀的念头,我约谈这些学生时发现很多学生有自伤的经历。我在深入访谈23个自伤学生和大量文献阅读的基础上,初步探究了初中生自伤行为的心理因素和干预措施。我发现情绪管理障碍、冲动性、创伤性经历是三个主要影响因素,相应地提高情绪管理能力、获得更多社会支持、寻求专业心理帮助是三种较为有效的干预措施。

    〔关键词〕初中生;自伤;心理因素;干预措施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9)28-0067-03

    一、案例回顾

    A:班级副班长,家里三个小孩中的老大,期中考试前开始有割手、抓头发等行为,自述是因为压力大。

    B:校足球队主力队员,老师反映其不服管教,同学反映他爱欺负人,父亲会武力管教,两只手上均有划伤的痕迹,自述是因为好奇。

    C:同学眼中外向的女孩子,左手有很多刀片割伤的痕迹,还有几个字母,自述是因为喜欢上同班的男孩子,为了追到他故意割的。

    D:家庭离异,跟着奶奶生活,外人眼里乖巧懂事,左手的手臂和手腕上全是触目惊心的划痕,自述是看到好朋友这样做,自己试了一下感觉很好,不知不觉越划越多。

    E:家庭条件好,长得漂亮,身材也佳,但对父母和老师都很疏远,甚至有成见,父母反映她在家里会使劲拧自己,也有过用刀片故意划伤自己的经历,自述生活没有意思。……

    去年开学初,我对我校(浙江省绍兴市元培中学,下同)全体初一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摸底排查,16%的学生报告曾出现自杀的念头。这个结果在意料之中,也在意料之外:知道有不少,但没有想到会这么多。约谈这些学生的时候,我发现了一个更让人胆战心惊的事实:不少学生都有自伤的经历!不是几个,是几十个!这些表面呈现出来的学业压力、早恋、好奇、模仿、情绪低落等现象背后是否有更深层次的心理原因?教育第一线的我们如何去遏制自伤行为的蔓延并采取积极的干预措施?带着这些疑问,我深入访谈了在最近一年里有过自伤行为的23个学生,也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以下是一些整理与思考。

    二、自伤行为的概念与现状

    自我伤害是一种复杂且危险的心理病理行为,因其行为表现的多样性,关于其术语和内涵,至今依然没有统一的界定。目前,“非自杀性自伤”这一术语的使用頻率很高,并被一些专业组织所采用,我亦沿用此术语,以下简称自伤行为。自伤行为是指在没有明确自杀意图的情况下,个体故意、重复地改变或伤害自己的身体组织,这种行为不为社会所认可,且不具致死性,或致死性较低。具体的伤害形式可能超过10种,如用利器割伤/划伤、扭伤/拧伤、以头撞墙等[1]。自伤与很多心理问题相关,并会增加自杀的风险。

    青少年是自伤的高发人群,其自伤率近年来有日渐上升的趋势。由于行为界定不同、样本不同质、样本代表性等问题,自伤行为的确切发生率尚无定论。西方有调查表明,自伤行为在普通人群中的发生率约为4%,在普通青少年中约为14%—56%,有精神障碍的青少年临床样本为 82.4%[1]。国内流行学调查研究发现,我国普通青少年自伤行为的发生率高于西方。郑莺[2]等人的研究结果显示:至少有过一次自伤经历的中学生比例高达57.4%。于丽霞等人的研究也发现:普通初中生的自伤发生率达36%。国内研究显示自伤青少年初次自伤的年龄集中在 十三四岁,且多数青少年不只采用一种自伤方式,这些结果与国外研究发现基本一致[3-4]。

    三、自伤行为的影响因素

    (一)情绪管理障碍

    情绪管理障碍指无法控制或调整个体的情绪状态,以至于达到情绪失控并失去理性的程度。情绪管理障碍包括情绪感受的脆弱性和缺乏情绪管理能力两个方面。情绪感受的脆弱性表现为情绪易唤起、强度髙、难平复,这使得自伤者较之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会经历更频繁、更高强度的负性感受。情绪管理能力的缺乏具体表现为情绪表达不能和情绪调节困难。情绪表达不能是一种认知情感障碍,患者难以通过言语表达、释放或传递情绪感受。情绪调节困难指相对于普通人,患者难以意识、理解、接受自己的情绪体验以及灵活地运用策略做出适当的行为[4]。

    访谈中,好几个自伤的学生向我传递了这样的信息:自伤可以让他们的糟糕情绪在短时间内迅速恢复到正常的水平。换言之,自伤是他们处理不良情绪的快速通道。当感到焦虑、紧张、愤怒时,他们不知道如何表达或向谁倾诉,也不知道如何发泄糟糕的情绪,当向外的通道阻塞时,他们只好简单粗暴地选择向内攻击、伤害自己。

    (二)冲动性

    冲动性是一种人格特质,有较强的生物学基础,主要表现为个体对于来自内部或外部的刺激产生迅速、无计划的反应倾向,而不考虑对自己或他人造成的负面后果[5]。根据DSM-V的诊断标准,自伤满足冲动—控制障碍的三个核心特点:(1) 无法控制伤害自己或他人的冲动性行为;2(2)行为发生之前情绪唤起或紧张感不断加剧;(3)行为之后有愉悦感或释放感[6]。因此冲动性被认为是影响自伤的核心因素之一,甚至有研究者认为自伤应属于一种冲动—控制障碍。

    访谈结果提示我:初中生的冲动性与其处于特殊的人生发展阶段——青春期有关。青春期的特殊性主要与神经系统的发育过程有关。大脑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青少年此时的大脑发育还不够成熟。青春期是自我意识萌芽的时期,这时青少年一方面需要脱离父母、获得独立,另一方面又缺少成为一个成年人所必需的能力。生理发展和心理需要的不平衡使得青春期成为一个高度脆弱的时期,最容易冲动行事,甚至有冒险行为。

    (三)创伤性经历

    创伤性经历主要包括受虐待、受忽视、经历重要他人丧失或分离等,受关注最多的是受虐待和受忽视。有研究发现,高达79%的自伤者报告有过童年期受虐待或受忽视的经历。研究认为,早期创伤性经历会导致个体情绪能力发展的困难。成长在充满虐待、忽视的家庭环境,或者早期经历丧失分离,会从两个方面影响个体情绪能力的发展:(1)个体无法在不良的家庭环境中学会如何恰当地表达情绪、获得情绪调节的策略;(2)在不良家庭环境中成长的个体承受了更多的压力、痛苦和挫折,这些负性刺激更容易激起强烈的消极情绪,从而增加情绪调节的难度[4,7]。, 百拇医药(周巧英)
1 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