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19年第34期
编号:13435611
初中生校园欺凌现象调查及对策分析(2)
http://www.100md.com 2019年12月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9年第34期
     究其原因,一是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正在寻求同伴认同,非常注重和同学之间的关系,所以当出现与他们的认知不同的情况时,便会结成圈子排斥异己。二是个别同学在班级里会成为“隐形的老大”,班里同学都不敢惹他,老师也会让他帮助维持班级纪律,这样的同学很容易成为关系欺凌的实施者。三是受欺凌者往往性格孤僻,不善与人交往。还有些同学常常挑衅他人,使得同伴关系紧张,不良的同伴关系阻碍了正常的情感交流,导致欺凌现象的发生。有研究表明,学生所拥有的朋友数量与他们受欺凌次数负相关,即一名学生的朋友群体越小,他遭到欺凌的可能性就越大,而且朋友越少的学生越有可能遭到同龄人的欺凌;相反,朋友群体越大就越少受到欺凌。

    相比于受欺凌者和旁观者,欺凌者对他人实施言语欺凌的比例较高(45.7%),而所有物的破坏(7.1%)和肢体欺凌(12.9%)的实施概率则远远低于受欺凌者(19%和27%)和旁观者(25%和22.3%)的报告数据。

    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言语欺凌往往被认为是危害最小、最容易实施的,且没有看得见的伤害,不容易被老师和学校发现和惩罚。二是被调研的群体都处于青春期,思想尚未成熟,看到与自己行为异常或者外表不讨人喜欢的学生 ......
上一页1 2 3 4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4617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