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太“胆小内向”怎么办?
〔关键词〕胆小内向;尊重;沟通;培养自信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9)34-0079-02
在家庭聚会、朋友聊天、家校沟通时,常常会听到不少家长困惑于这样的问题:“我家孩子就是太胆小,不爱说话,喜欢一个人安静地玩”“这个孩子天生就内向,不善于交际,没几个朋友,真是令人担心啊”……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性格活泼开朗、愿意与人交往被看成是一种良好的、更能适应未来社会竞争的个性特点。而那些内向安静的孩子,似乎总容易被大家认为是保守、胆小、退缩和不够进取。事实果真如此吗?
心理学家艾森克指出,内向与外向实际上是遗传在起作用,受基因的影响而产生,反映了人对刺激天生的敏感性。大量数据表明,内向者比外向者对刺激更敏感,即使非常微弱的刺激也可以唤醒大脑皮层,唤醒度很高,而外向的人则相反。所以内向者一般喜欢比较安静、舒缓的环境,而外向者则喜欢比较热闹、活跃的环境。很多人把内向作为一个价值判断,并且带有贬义,这是一种对人格解释的歪曲。“内向”不是贬义词,家长需要澄清这样的概念。
内向与外向没有好坏之分,而是各有利弊。外向者有外向者的优势,内向者也有内向者的长处。比如,内向的人更善于思考,对问题的体验深刻,善于钻研,注意力高度集中,富有创造性,富于想象,做事认真负责,善于观察,对刺激反应比较灵敏。内向的人比较安静,不喜欢社交,比较含蓄、稳重,等等。很多有天赋的名人都是性格比较内向的人,如一些科学家、艺术家、作家等。而很多人之所以会觉得外向更好,可能是因为外向的人更喜欢社交,有很多的朋友,比较开朗活泼,兴趣也比较广泛。
由此,作为家长,必须要树立一种观念:内向孩子与外向孩子没有好坏之分,只需要扬长避短,达到人格的完善即可。家长放下了偏见,才能正确看待孩子的内向问题。否则,无形中会传递给孩子“内向就是不好”的错觉。其实内向的孩子有其自身的特点,家长应该客观认识,在教育孩子的方法上不断探索,找到适合自己孩子的活泼有效的方式,加以引导和培养,促使孩子的人格不断完善。下面给胆小、内向孩子的家长提几点建议。
第一,父母要客观分析一下孩子胆小、内向的原因所在。
是不是在家庭生活中孩子被保护得太好了?有没有隔代抚养的情况?有没有长辈过于溺爱孩子,无条件满足孩子的欲望?是不是陪伴者也不善言辞,孩子潜移默化受影响?种种这些,都会导致孩子在面对家庭生活以外的情境时,会遭遇强烈的挫折感。为了避免这种挫折及不愉快的体验,孩子会慢慢选择逃避,不愿意交往,这样会让孩子变得更加胆小、内向。我们也常常会看到,一个沉默寡言、畏畏缩缩的孩子背后,有着同样内向、不善言表的老人、保姆或父母,这肯定会给孩子带来负面影响,因为孩子最擅长观察学习与模仿学习了。因此,家长一旦弄清楚了原因,就要有的放矢,及时改变孩子家庭教养的氛围与模式。期望孩子改变,家长自身先要改变;期望孩子成长,家长要与孩子一起成长。可以适时适度地把一些问题、障碍交给孩子来处理,让孩子经受挫折的考验。家长不要担心孩子做不好,请静静地在一旁给予支持就好。告诉孩子,每一次对困难的成功跨越,都是对自己的一次肯定,都会增加一份自信。
第二,家长要尊重孩子与外界与众不同的沟通方式。
无论是内向还是外向的孩子,他们都需要来自他人对自己本性的尊重。孩子内向、胆小、不善交际多半是天性使然,家长应该坦然接纳。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的态度是非常重要的。每一个孩子都有天赋,而这些天赋能否被发现、被挖掘,很多时候取决于家长的态度。对孩子的言行,父母可以不加赞赏,但一定要理解和接纳。千万不能强求孩子按照父母的标准来表达自我。这个观念在当今是绝对行不通的。因为,孩子与父母生活在两个不同的年代,不同年代就有着众多的差异。如果父母不理解、不接纳,就失去了和孩子对话的基础。因此,家长要更新观念,认清孩子的人格特点,善于发现孩子独特的优势,多去欣赏和赞扬,而不是一味地要改变孩子,逼迫他们做不擅长的事。否则,将会严重打击孩子的自信心,磨损他们的热情。有些孩子属于慢热型,他们跟人接触相处,需要比较长的时间观察,当觉得对方是值得信任时,才会慢慢主动热络起来。对于这样的孩子,如果父母要求他们一见人就打招呼,显然是不切实际的做法。家长要尊重孩子的本性,允许孩子按照自己的节奏成长,这样,孩子才有信心搭建与外界沟通的桥梁。
第三,家长要培养孩子自信,鼓励孩子多与同龄人交往。
自信,是孩子心灵深处的小太阳,是可以把渺小变成伟大的力量。孩子养成自信的习惯,就能让人生路上沿途洒满阳光。这也是家长应该树立的一个重要观念。很多时候家长会发现,孩子在外面胆小内向,不善交往,而回到家里就好像变了个人,比较放得开了。这可能与孩子的情绪或经验有关,孩子碰到陌生的环境,缺少经验,不知道如何应对。在家里,都是熟悉的人和环境,孩子的主动性与自信心增强了,交往的积极性也就提高了。因此,家长要在尊重孩子意愿的基礎上,让孩子多参加一些集体活动,多为孩子提供一些展示自己的机会,这样会让孩子在锻炼中建立起自信,从而建立起很好的人际关系。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各种形式的锻炼一定是建立在孩子愿意的基础上,如果孩子暂时不愿意,家长不能逼迫,要鼓励孩子慢慢努力。
培养孩子的自信,还可以引导孩子练习抬起头来走路。抬起头,意味着对自己、对未来、对所要做的事情充满信心。当孩子能抬头挺胸向前的时候,他的内心会有着这样的潜台词——“我能行”“我的目标一定能达成”“我会干得很好”“小小的挫折对我来说不算什么”……孩子有了这样的心态,肯定会有不小的进步。
同伴是孩子形成良好性格和学会为人处事的最好老师。因此,家长可以创造条件让孩子多与同伴接触,比如召集几个志趣相投的孩子去郊游,组织读书会,等等。当孩子表现出合群时,家长要及时鼓励、强化,增强孩子的自信心,然后再慢慢扩大孩子的朋友圈。
请温柔地对待胆小、内向的孩子吧!因为,在更长久的岁月里你会发现,原来内向的孩子也是如此暖心。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中南国际小学,海门,226100)
编辑/刘永胜 终校/刘 芳, 百拇医药(施健)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9)34-0079-02
在家庭聚会、朋友聊天、家校沟通时,常常会听到不少家长困惑于这样的问题:“我家孩子就是太胆小,不爱说话,喜欢一个人安静地玩”“这个孩子天生就内向,不善于交际,没几个朋友,真是令人担心啊”……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性格活泼开朗、愿意与人交往被看成是一种良好的、更能适应未来社会竞争的个性特点。而那些内向安静的孩子,似乎总容易被大家认为是保守、胆小、退缩和不够进取。事实果真如此吗?
心理学家艾森克指出,内向与外向实际上是遗传在起作用,受基因的影响而产生,反映了人对刺激天生的敏感性。大量数据表明,内向者比外向者对刺激更敏感,即使非常微弱的刺激也可以唤醒大脑皮层,唤醒度很高,而外向的人则相反。所以内向者一般喜欢比较安静、舒缓的环境,而外向者则喜欢比较热闹、活跃的环境。很多人把内向作为一个价值判断,并且带有贬义,这是一种对人格解释的歪曲。“内向”不是贬义词,家长需要澄清这样的概念。
内向与外向没有好坏之分,而是各有利弊。外向者有外向者的优势,内向者也有内向者的长处。比如,内向的人更善于思考,对问题的体验深刻,善于钻研,注意力高度集中,富有创造性,富于想象,做事认真负责,善于观察,对刺激反应比较灵敏。内向的人比较安静,不喜欢社交,比较含蓄、稳重,等等。很多有天赋的名人都是性格比较内向的人,如一些科学家、艺术家、作家等。而很多人之所以会觉得外向更好,可能是因为外向的人更喜欢社交,有很多的朋友,比较开朗活泼,兴趣也比较广泛。
由此,作为家长,必须要树立一种观念:内向孩子与外向孩子没有好坏之分,只需要扬长避短,达到人格的完善即可。家长放下了偏见,才能正确看待孩子的内向问题。否则,无形中会传递给孩子“内向就是不好”的错觉。其实内向的孩子有其自身的特点,家长应该客观认识,在教育孩子的方法上不断探索,找到适合自己孩子的活泼有效的方式,加以引导和培养,促使孩子的人格不断完善。下面给胆小、内向孩子的家长提几点建议。
第一,父母要客观分析一下孩子胆小、内向的原因所在。
是不是在家庭生活中孩子被保护得太好了?有没有隔代抚养的情况?有没有长辈过于溺爱孩子,无条件满足孩子的欲望?是不是陪伴者也不善言辞,孩子潜移默化受影响?种种这些,都会导致孩子在面对家庭生活以外的情境时,会遭遇强烈的挫折感。为了避免这种挫折及不愉快的体验,孩子会慢慢选择逃避,不愿意交往,这样会让孩子变得更加胆小、内向。我们也常常会看到,一个沉默寡言、畏畏缩缩的孩子背后,有着同样内向、不善言表的老人、保姆或父母,这肯定会给孩子带来负面影响,因为孩子最擅长观察学习与模仿学习了。因此,家长一旦弄清楚了原因,就要有的放矢,及时改变孩子家庭教养的氛围与模式。期望孩子改变,家长自身先要改变;期望孩子成长,家长要与孩子一起成长。可以适时适度地把一些问题、障碍交给孩子来处理,让孩子经受挫折的考验。家长不要担心孩子做不好,请静静地在一旁给予支持就好。告诉孩子,每一次对困难的成功跨越,都是对自己的一次肯定,都会增加一份自信。
第二,家长要尊重孩子与外界与众不同的沟通方式。
无论是内向还是外向的孩子,他们都需要来自他人对自己本性的尊重。孩子内向、胆小、不善交际多半是天性使然,家长应该坦然接纳。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的态度是非常重要的。每一个孩子都有天赋,而这些天赋能否被发现、被挖掘,很多时候取决于家长的态度。对孩子的言行,父母可以不加赞赏,但一定要理解和接纳。千万不能强求孩子按照父母的标准来表达自我。这个观念在当今是绝对行不通的。因为,孩子与父母生活在两个不同的年代,不同年代就有着众多的差异。如果父母不理解、不接纳,就失去了和孩子对话的基础。因此,家长要更新观念,认清孩子的人格特点,善于发现孩子独特的优势,多去欣赏和赞扬,而不是一味地要改变孩子,逼迫他们做不擅长的事。否则,将会严重打击孩子的自信心,磨损他们的热情。有些孩子属于慢热型,他们跟人接触相处,需要比较长的时间观察,当觉得对方是值得信任时,才会慢慢主动热络起来。对于这样的孩子,如果父母要求他们一见人就打招呼,显然是不切实际的做法。家长要尊重孩子的本性,允许孩子按照自己的节奏成长,这样,孩子才有信心搭建与外界沟通的桥梁。
第三,家长要培养孩子自信,鼓励孩子多与同龄人交往。
自信,是孩子心灵深处的小太阳,是可以把渺小变成伟大的力量。孩子养成自信的习惯,就能让人生路上沿途洒满阳光。这也是家长应该树立的一个重要观念。很多时候家长会发现,孩子在外面胆小内向,不善交往,而回到家里就好像变了个人,比较放得开了。这可能与孩子的情绪或经验有关,孩子碰到陌生的环境,缺少经验,不知道如何应对。在家里,都是熟悉的人和环境,孩子的主动性与自信心增强了,交往的积极性也就提高了。因此,家长要在尊重孩子意愿的基礎上,让孩子多参加一些集体活动,多为孩子提供一些展示自己的机会,这样会让孩子在锻炼中建立起自信,从而建立起很好的人际关系。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各种形式的锻炼一定是建立在孩子愿意的基础上,如果孩子暂时不愿意,家长不能逼迫,要鼓励孩子慢慢努力。
培养孩子的自信,还可以引导孩子练习抬起头来走路。抬起头,意味着对自己、对未来、对所要做的事情充满信心。当孩子能抬头挺胸向前的时候,他的内心会有着这样的潜台词——“我能行”“我的目标一定能达成”“我会干得很好”“小小的挫折对我来说不算什么”……孩子有了这样的心态,肯定会有不小的进步。
同伴是孩子形成良好性格和学会为人处事的最好老师。因此,家长可以创造条件让孩子多与同伴接触,比如召集几个志趣相投的孩子去郊游,组织读书会,等等。当孩子表现出合群时,家长要及时鼓励、强化,增强孩子的自信心,然后再慢慢扩大孩子的朋友圈。
请温柔地对待胆小、内向的孩子吧!因为,在更长久的岁月里你会发现,原来内向的孩子也是如此暖心。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中南国际小学,海门,226100)
编辑/刘永胜 终校/刘 芳, 百拇医药(施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