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一味、两成、三维”,打造优质心理课(2)
潜心生成真实心理课,能有效触发教师的修缮动机,“反刍”以优化。心理课因其课程设置具有较长周期性(在福建区域,大部分中小学课时安排为两周一节),心理教师在上完一节心理课之后鲜有“反刍”与优化的意愿。日本学者佐藤学认为反刍是教师教学行为的三要素之一[9]。反刍是一节心理课再优化的重要过程。在一次题为“看见我身上的标签”的心理课集体教研活动中,执教者根据《幸福的科学》一书所采用的“真实标签和片面标签”的科学提法来设计这一课,经过两轮课堂生成与课后研讨,教研组决定回归到第一稿“积极自我标签”和“消极自我标签”的二元主观感受层面,再尝试拓展认识真实标签和片面标签。原因是,其在同课同构的过程中,发现了二元主观感受层面认识相较于《幸福的科学》的提法更接近于五年级学生的认知最近发展区。基于学生的学情与发展需求,才能让心理课达成因材施教与长善救失。三、优质心理课巧构“三维”:课堂、学生、教师
优质心理课的课堂,师生关系绝对不是一种简单给予和被动接受的关系。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并不是静态的,而是处于交互作用的状态,是一个由教与学双方互动构成的动态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学生具有解决自身问题的潜能[10]”的人本主义理念应得以凸显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4738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