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保健版 > 心灵空间 > 大众心理
编号:13480386
聚焦“一味、两成、三维”,打造优质心理课(1)
http://www.100md.com 2020年5月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013
     〔摘要〕聚焦心理课的“一味、两成、三维”,即以团体动力的激发与心理辅导技术的运用凸显出心理课特有的“心理味”;“重专业、能创新、可预见”以磨成优质教学设计,并以生为本,反刍课堂生成,不断优化设计;构建“课堂、学生、教师”三维关系,回归心育本质,打造优质课堂,提升育人育心实效。

    〔关键词〕心理课;优质;心理味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0)13-0024-03

    心理健康教育课是教师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理论和方法技能,在“课堂、学生、教师”三者共同创设的团体动力推动下,以活动为载体,通过“暖身阶段—导入阶段—工作阶段—结束阶段”等过程实施教学,引导学生在课堂中感受、体验、探索、感悟而获得心理成长,并形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课程[1]。从定义上看,其核心特征与推进方式与其他学科课程有本质区别,心理健康教育课以团体动力的激发作为课堂情境的驱动力,以活动作为教学的主要组织方式,以学生的亲身体验与开放交流作为课程教学的推动力,以教师心理辅导技术的适切运用作为重要教学手段[2],以达成助力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目标。基于此,要聚焦心理课的“一味、两成、三维”,回归心育本质,打造优质课堂,以切实提高教学实效。

    一、优质心理课熬煮“一味”:心理味

    优质心理课的“心理味”在团体动力与心理辅导技术在心理课的融入中熬煮,让情感去推动心理课走向深度,催化课堂互动与分享是其精妙之处。钟志农[3]系统比较了心理健康教育课与主题班会课、思想品德课、小组团体辅导等课程与活动,提出它们之间本质的区别在于教师是否适切地运用心理辅导技术,如“倾听”“重复”“理解”“共情”“具体化”“自我暴露”“价值中立”“内容/情感反应”“开放式/封闭式询问”“无条件积极关注”等[4]。同时,教师不仅仅只是停留在认知层面推动课堂生成,而应能运用心理辅导技术达成班级在情感层面的共振,即在团体动力的催化下,深化师生双边对课程核心内容的体验与感悟。“关系大于技术”,充满信任、理解、安全、接纳、真诚、民主的师生关系,无形中是在滋养学生改变的内在动力。因此,某种程度上,心理课的课堂实施过程中是没有专门环节用来建立这样的师生关系的,它应渗透于实施的全过程。

    二、优质心理课力达“两成”:磨成教学设计与生成真实课堂

    (一)精心磨成教学设计:“重专业、能创新、可预见”

    优质心理课是“磨”出来的。为突破而磨,为优化而磨,为效果而磨。有效的磨课需要心理教师打破定式思维,走出“教学舒适区”,更新理念,优化方式,直达目标。

    “磨”出专业理念。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性决定了每一份优质的心理课教学设计都应有科学的心理学理念背景作为支撑。如优质心理课“看见沟通的样子”是基于萨提亚的五种沟通模式理论设计的;在“别人眼中的我”中有乔韩窗口理论的运用;“幸福像花儿一样绽放”中体现了塞利格曼在“真实的快乐”一书中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对幸福的科学诠释。

    “磨”出活动创新。心理课的体验性要求优质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设计需有具身的活动作为认知启发与情感体悟的载体。心理教师常面临围绕既定主题创设不出优质活动的困境,进而惯性地采用情境体验教学方式,即“教师给出情境—学生小组讨论—师生辨析情境—全班得出‘该’与‘不该’的对策”。这种“类体验活动”方式,究其根本还是在学生“大脑”层面输出所谓的“正确的价值”,而并非在其“身心”层面扰动固有的认知,难以真正达成拓宽其思维多元,增强其心理弹性,挖掘其心理潜能的教学效果。有效度的体验活动应该达成具身认知的体验深度[5],如在心理优质课“理想中的我”中,教师巧设用OH卡牌作为媒介,引导学生具象化心中关于“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的认知,以助力其找到实现“理想自我”所需努力的方向[6];在“走进‘疯狂动物城’,开启‘性格探索门’”一课中,执教者巧用心理电影课的4F模式(Feel、Fact、Find、Future),以活动体验方式,引导学生“变身”各种类型的动物走进“疯狂动物城”,具身认知性格对职业选择的影响,深化其对自己性格的认识。

    “磨”出效果预见。不少学科倡导当堂检测以准确了解教学效果,优质的心理课教学设计也应能在设计好后预见该课的教学效果。巧设反馈环节,有效反映学生在一节心理课上真实的收获,而不是引导其说出符合社会期许效应的“假大空”的虚话。在“考试要有好心态”一课中,教师改编“ACT经典体验文件夹隐喻[7]”活动,引导学生体验到不同的想法给自己带来的不同反应与不同反应对考试事件的影响力。在该课的最后环节,设置“学完这节课之后,我想对考试焦虑说什么”的问题,让学生的收获分享更具针对性,当堂检测其是否学会通过开放的态度接纳焦虑状态来调适考试焦虑。

    (二)潜心生成真实课堂:因“生”而“生”,反刍以优化

    真正能够撼动学生心灵,激发其强烈的情感体验,引起其深度思考人生,进一步挖掘活动主题内涵的课程素材往往不是教师事先设定的,而是课堂现场即时性生成[8]。此生成由学生的主观感受萌发,因“生”而“生”,并由教师的深度反思修善之,反刍以优化设计。

    潜心生成真实心理课,才能真正达成学生的自我发展,因“生”而“生”。心理课是学生切身感受的、过程产生的、结果开放的经验重整和经验增值活动,课程的进行是一个非线性过程[2]。由于在心理课上执教者面对的是富有想法、性格迥异的学习个体与团体动力交互作用下的群体,活动中学生的认知差异、参与情况、情感变化存在差异,促使课中生成超出课前预设而更加灵动多元。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生成,才让人感受到心理课的真实性,这份真实是真诚与真诚的共振。所以,心理教师需要对过于套路的回应,太过于强势的“价值植入”和“师控惯性”有所警惕。这份警惕带来的思维转变可以是——从“我能教学生什么”转化为“学生需要我教什么”,从“我来告诉你应该这样那样”优化为“你愿意和我一起分享何以這样那样”。大到主题活动素材的选择,小到每一段背景音乐的选取,都能透露出心理课的心理味,不为虚假“形”而“形”,切实只因“生”而“生”。, 百拇医药(苏巧妙)
1 2下一页


    参见:首页 > 保健版 > 心灵空间 > 大众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