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2018
编号:13471842
基于 AEAW 模型的青少年网络心理求助特点分析(2)
http://www.100md.com 2020年6月2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018
     (二)症状与求助需要显露阶段

    在现实人际关系中若表露出心理问题症状会被认为是“病态的”,甚至被贴上“变态”的标签,遭到排斥甚至人际疏离;若表达出需要帮助的需求时,尽管可能会获得亟需的社会支持,但同时也可能被认为是“弱者”,伤及自尊及降低自我价值感。总之,这种污名化效应造成青少年不敢显露自己的心理问题症状,更不敢轻易向他人求助。已有研究发现,这种污名化效应的例证还表现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男性求助行为显著少于女性。

    反之,若表露症状、表达需要帮助的需求但不暴露真实身份时,污名化效应将大大降低,而互联网的匿名性特征则为青少年提供了减轻心理压力的表露平台。已有研究发现,在寻求线下心理帮助前,被边缘化(如同性恋)或心理严重压抑的青少年更多会通过贴吧、论坛、QQ聊天群在深夜(23点后)向陌生人倾诉个人问题[5],也更容易找到具有相同心理问题的人。通过网络显露症状不仅降低了污名化效应的干扰,而且有助于青少年与存在共同心理问题的人建立联系甚至形成互助团体,一方面,有助于心理困扰的分享与表露;另一方面,这种网络人际关系作为社会支持本身,对心理问题的纾解具有积极作用。

    (三)求助资源可获得性评估阶段

    获得心理援助资源是心理求助发生的外部条件,确定自身需要心理求助后,青少年还需要确认心理求助资源的来源及每种资源的易获取性 ......
上一页1 2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166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