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如何为复学的学生“心理赋能”
〔关键词〕复学;心理赋能;希望〔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0)19-0052-02
一、什么是心理赋能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赋能的内涵尚未达成共识。所罗门(Solo- mon)认为,赋能是一个“减少无能感”的过程,通过发掘“无能者”的权能障碍,协助他们消除非直接权能障碍的效果与直接权能障碍的运作。托尔(Torre)认为,赋能是一个过程,通过这个过程,人们变得够强壮而足以去参与影响他们生活的事件与 机构,并分享在这些事件与机构的控制下他们所发生的改变。斯威夫特(Swift)和莱文( Levin)认为,赋能是一种精神状态,是对权力的再分配,是一个过程及一个目标。由此可见,赋能既是一个过程,又是一个目标。
赋能是一个多层次的概念,个人、组织和社区都可以賦能。个人层面的赋能即心理赋能。李婷婷等[1]认为心理赋能是指个人在特定环境中对自我能力的认知及对社会政治环境的分析理解(自我效能)、对环境施加控制和影响社会政策的努力(心理控制)、明确完成目标的成功因素(积极归因)并付出行动努力实现目标(结果预期)。本文采用学者李婷婷的观念,认为心理赋能包括三个方面:生活的掌控感、未来的希望感和自我的效能感。
二、复学后,为什么要对学生心理赋能
长达几个月的居家学习,如今疫情持续向好,学生得以重返校园。然而,学生在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居家隔离生活之后,心理可能会呈现多样化、复杂化和差异化的情况。例如:担心返校会有被感染的可能,遇见咳嗽和发烧的同学会远远避开;居家学习期间大家的学习效率不尽相同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6172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