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2026
编号:13809248
为何听话的孩子只“听话”
http://www.100md.com 2020年9月1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026
沟通模式,家庭教育,健全人格
     〔关键词〕沟通模式;家庭教育;健全人格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0)26-0072-02

    中国传统的家庭文化,形成了一些固有的家庭沟通模式,通常表现为不鼓励情绪表达,不善用语言传达对家人的情感。习惯间接和非言语的沟通方式,期待不用说出来对方就理解自己的心意等不一致的表达方式,这对亲子沟通来说是不利的。对于正在成长中的孩子,家长的评价对他们来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行为准则随着家长的指导而改变。从小灌输的观点就是老实听从“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应该做”,尤其对家庭权威人士的话语有着无条件的信任,这就形成了听话的孩子。但我从最近的两则咨询发现,“听话”的孩子也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好。

    一、听话孩子的内心烦恼

    刚开学时,一位高一女生不愿意上学,更不愿意考试,来到咨询室。在咨询过程中了解到,她以前是很喜欢上学的,其实在家也没事干,不过上学回家后,想和妈妈分享校园趣事的时候,妈妈总是一脸敷衍的态度,让她觉得自己挺无聊的。更难过的是,她高中之后,每次考试都要被比较,就算成绩有所提升,当向平静的家长索要奖励时,得到的也不是夸奖,妈妈给她的回应是“这是你应该的,你要继续保持下去才行”。这样的话语让她觉得很失落,瞬间失去学习热情和动力。

    还有一个高三男生,焦虑地坐在我面前,述说着他的担忧。他来自一个幸福家庭,但父亲对他要求严格,稍有过错就会遭到责备,再不做出改变,父亲就会下达警告。这次由于考试成绩不理想,自己情绪也不稳定,就和父亲产生了争吵,父亲一气之下说:“学不下去就办退学吧!”正是这句话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6331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