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2033
编号:13789978
父母心理控制与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2)
http://www.100md.com 2020年11月2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033
     (二)心理控制的内在机制研究

    在实际生活中,即使父母采取相同的心理控制策略,对不同青少年产生的影响也不一样。国内学者对父母心理控制与青少年内外化问题的内在机制进行了研究。赵桐、刘晓飞[11]的实验指出,个体的应对方式在父母心理控制和青少年抑郁水平之间起到中介作用,如果青少年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则可以有效地减缓负面情绪,降低抑郁的风险;若青少年缺乏合理的应对策略,采取了消极的方式和态度,则会让抑郁水平更为严重[12]。

    赖雪芬、张卫、鲍振宙等[3]则将孤独感作为中介进行检验。孤独感是青春期最常见的情绪之一,个体意识的增强使青少年有着更多的孤独感。研究证明,孤独感是父母心理控制影响抑郁的内在和实质性原因。父母的心理控制会影响青少年人际交往的质量,导致孤独感;具有孤独感的青少年缺乏适应性的策略,更容易产生抑郁。研究还发现,意志控制可以调节孤独感和抑郁之间的关系,即孤独感的风险作用在低意志控制时较强,在高意志控制时较弱。也就是说,意志控制不仅自身对抑郁具有负向预测作用,还能削弱孤独感的正向预测作用。

    在父母心理控制与青少年冒险行为的非线性关系研究中[10],证明了自尊的调节作用。父母的心理控制无法预测高自尊青少年的冒险行为 ......
上一页1 2 3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4726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