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下半月》 > 2008年第1期
编号:12063247
课堂教学中心理契约的构建
http://www.100md.com 2008年1月1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下半月》 2008年第1期
     摘要:心理契约是课堂教学的一种资源,能反映师生关系的本体面貌,既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保障机制,成为课堂教学质量提升的支点,也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渗透提供了新的视野。该文简要地介绍了心理契约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必要性与功用、心理契约的内涵和特点,并从课堂氛围、教师的定位、班级文化、激励机制、学生情感、学生为中心的多主体教学六个方面探讨了课堂心理契约的构建。

    关键词:心理契约;课堂教学;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契约的研究是当前西方组织行为和人力资源管理领域中兴起的热点问题,开始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本文试图将心理契约应用于课堂教学中,探究课堂师生之间心理契约的建立过程,并着重探讨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构建过程,为建立良好的课堂氛围、提高教学质量提供新的视角。

    一、心理契约在课堂教学中的必要性与功用

    从教学论的角度来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密切结合在一起的,教学活动的关键在于师生的互动,师生互动的程度将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因为自身所处的主导地位而忽视了与学生之间的沟通,而在课堂中的师生关系实质上是一种沟通,一种期望,也就是一种心理契约,具体地说就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每一个学生和教师之间存在着没有明文规定的一整套期望,是相互责任、义务以及欲达成某种共同愿景的主观约定,反映了师生关系的本体面貌,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具有凝聚作用与约束作用。心理契约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改善师生关系提供了新视角和新的支撑点。

    心理契约的作用已被不少心理学理论所证实。从社会心理学家勒温(Lewin)的“群体动力理论”来看,心理契约具有强大的作用。他把人看成是一个复杂的能量系统,个体的整个活动是一个“场”。人的行为动向取决于内部力场和情境力场的相互作用。在组织中的任何成员都有内部力场和情景力场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6958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