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下半月》 > 2008年第6期
编号:12061154
灾后的心理互助
http://www.100md.com 2008年6月1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下半月》 2008年第6期
灾后的心理互助

     摘要:地震过后,学生需要心理重建。学生之间的心理互助,就是要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能力,发挥学生潜在的能动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心理互助的形式主要有设立心理互助员,成立心理互助组,开展互助式心理辅导,开展心理课题研究,组建心理社团等。学校要把心理互助作为促进学生心理重建的重要途径,要为学生心理互助创造条件。

    关键词:心理互助;心理健康教育;学生

    汶川特大地震发生以后,由心理专家、心理工作者组成的心理救援队伍开赴灾区,对受灾人员实施了心理救助,许多学校也都开展了团体心理辅导,及时缓解了人们的心理危机。然而,地震给学生带来的消极情绪体验还会持续比较长的时间,或数周,或数月,或数年。有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表现出注意力不集中、思维不顺畅、记忆力减退等。对于个别心理障碍严重的学生要给予一对一的心理治疗。而对于广大灾区学生来说,此后很长一段时间都需要彼此之间的心理互助,即让学生通过各种行为,彼此有意识地施加心理影响,使参与其中的学生获得安全感、尊重感、价值感,形成积极心态。经历了这场重大灾难,学生或多或少都受到了心灵创伤,在心理重建的过程中都需要得到心理帮助。学校要创造条件,加强学生之间的心理互助。

    心理互助作为学生自我教育、心理重建的重要途径,可以采取多种方式。

    1.设立心理互助员

    “心理互助员”是经过一定心理辅导知识和技能培训,有较强交往能力的学生。“心理互助员”是心理健康“辅导员”。同学之间往往能够相互敞开心扉,说心里话。“心理互助员”平时在与同学交往中能主动运用学到的心理辅导知识和技能帮助需要帮助的学生排解心理困惑。“心理互助员”是学校建立心理危机预警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6419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