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下半月》 > 2008年第9期
编号:12060176
心理模仿的妙用
http://www.100md.com 2008年9月1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下半月》 2008年第9期
     有的学生为什么会在生活及学习当中出现失败?有些事敢做,有些事不敢做,有时率性而为,有时畏畏缩缩?传统的辅导在这个问题上侧重于鼓励,正面指出错误,提出批评改正意见,然后寄希望于学生的转变,但结果如何呢?

    许多教师有这样的体会,有些学生“屡教不改”,交了一次保证书,还会交第二次,甚至第三次,让教师无可奈何。这是怎么回事呢?问题出在学生习惯性的思维模式,或称“失败模式”,我们用一个公式表示:x=y。

    在这个公式中,x代表一个触发事件,y代表学生对此事件做出的反应。当学生对一个触发事件经过自己的信念系统的处理产生固定化的反应时,x=y就形成了。

    两个学生,面对同一场考试,产生不同的反应,学生A认为:考试=挑战、老师的表扬、家长的笑脸、鲜花、小红旗、同学的羡慕,所以A会喜欢考试、盼望考试。而学生B认为:考试=失败、冷眼、攻击、打骂、冷嘲热讽,一想到考试,就有这样的习惯性反应,所以他畏惧考试,害怕考试。这个例子说明,同一个触发事件,经过学生不同的信息加工,产生了不同的结果。学生A成绩会越来越好;学生B则每况愈下,久而久之,就心安理得地接受“差学生”这个标签了。

    这也就是为什么犯错误的学生屡犯不止的原因。他们的心理状态是犯错(有时他们自己也不清楚)=关注、认同、佩服、与众不同,这样他们能得到心理上的认同感。于是不管教育者如何引导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264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