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下滑及其应对(2)
四、社会和谐是心理健康与和谐的基础虽然心理健康问题一直被学者视为“个体的”事情,然而,当问题有一定的普遍性时,我们应该考虑其社会根源。30年来,中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伟大成就,特别是在经济上的巨大成功令全世界瞩目。然而,很多社会科学家提醒我们,必须看到我们为环境污染、各种社会问题所付出的代价。这里应该指出的是,“除了经济代价和社会代价外,还有许多关于变迁的心理代价。”[3]我们的研究已经表明,在中国剧烈的社会变迁背景下,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在下滑。是否能将心理变迁直接看作社会变迁的后果,这还是个有待商榷的问题,但可以确定的是,二者通常是共生、共变的。我们必须意识到并承认问题的存在。实际上,这个问题不独存在于中国,很多西方发达国家在经济迅速上升时期都曾有类似的经历。例如,有研究者曾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调查过美国和英国被试,发现他们的个体焦虑水平与其生活环境的变化、特别是知觉到的整体社会变迁速率有显著正相关[4]。社会变迁越快,个体就越需要不断调整自己适应这种变迁,由此带来了更高的焦虑水平。在通向现代化的道路上,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环境迅速的改变、生活节奏的加快、价值观的冲突,这些都可能造成人们适应的困难,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
很显然,社会变迁总在发生,它本身并不都是好的。我们需要经济发展,也需要社会和谐、心理健康。为此,应该适当加强社会变迁的计划性,就像经济领域需要宏观调控,社会发展同样需要宏观调控以做到趋利避害、和谐发展。如何调控社会变迁并促进国民心理健康呢?
1.从目标上来看,各级政府应将国民心理素质提高作为衡量社会进步的指标之一。过去的30年,经济是一切工作的中心,GDP是衡量政府乃至全社会工作的根本指标。然而,我们不能只靠GDP活着,不是有了GDP就一定有幸福的生活。经济效率是相对容易达成的目标,因为每个人都希望利益最大化;然而社会公平与和谐的目标却更难,因为每个人都希望利益最大化,但总的利益规模是有限度的——蛋糕就那么大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7587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