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成功心理给孩子插上翅膀(1)
〔摘要〕成功心理是一个人获得成功的内在动力。激发孩子的成功心理,就如同给孩子插上了高飞的翅膀,可以实现其人生更高更远的目标。成功心理学认为,成功就是充分实现一个人的潜能。对于缺少主动学习精神的孩子,老师总是将其原因归结于学习习惯问题,其实这只是看到了事情的表象,真正的原因是这种孩子缺少成功的激励,更缺少成功心理的内在动力。成功是多层次的,每一个人都具备成功的潜能,也都存在自身发展的优势。孩子成功心理的形成与发展与因材施教密不可分。
〔关键词〕孩子;成功心理;激发;因材施教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09)05-0010-03
经常听到老师抱怨自己的学生缺乏主动学习精神,也常常接触到一些家长因为对孩子“恨铁不成钢”而苦恼。但是,孩子为什么不想学习、不爱学习呢?不少家长和老师都认为是孩子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习惯存在问题,甚至怀疑孩子的智商有问题。其实,孩子不想学、不爱学是表象,真正的原因是缺少成功心理的激励。
, http://www.100md.com
一、成功心理是孩子学习的持久动力
其实,人生下来都是爱学习的,学习是人的一种求生本能。从小到大,人要学会许多东西。人的成长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是人对客观世界从认知到逐渐适应的过程。一部人类发展史,同时也是一部人类的学习史、探索史、对客观世界的认知史。
我们对孩子小时候总是夸奖的。从孩子学习说话、学会走路、自己穿衣服、自己吃饭,到学会玩玩具、滑滑梯、荡秋千、骑小自行车,都伴随着大人的鼓励和夸奖,孩子也表现出极浓厚的学习兴趣。这时候,我们很少遇到孩子不爱学、不想学的情况。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孩子不想学、不爱学的现象了呢?是孩子接受正规学校教育之后。这时候有了单位时间内的学习任务,有了完成学习任务的压力,有了孩子之间学习成绩的横向比较,于是孩子受到的鼓励和夸奖渐渐少了,批评和指责渐渐多了,在批评和指责与日俱增的同时,孩子对自己学习力的自信与日递减,二者呈反向变化。
既然如此,我们可不可以通过少批评多鼓励来提高孩子的学习自信心,告诉他(她)“你能行”是不是就能够解决问题了呢?这样做也许对某些孩子能产生激励效果,但不能解决全部孩子的学习动力问题,因为孩子学习力下降的根本原因并不在家长和老师的批评上,而在于他得不到成功的内在心理激励。想想孩子小的时候,学走路、学吃饭、学穿衣、学玩玩具……是一个个的成功让孩子对技能学习的兴趣越来越大。但是上学以后,技能学习的比重相对少了,知识学习的比重迅速增大,学习的内容越来越复杂,成功变得不那么容易,要经过较长时间努力才能得到。而且学习环境也变化了,由个体到集体,人与人之间的学习能力有了比较,即使自己感觉学习成功了,在家长和老师的横向比较中也未必得到认可,成功的心理激励作用渐渐减少,孩子学习的热情与自信心也自然表现出相应的下降,久而久之,孩子在学习上的自信心就会很难恢复。
, 百拇医药
由此可见,孩子爱学不爱学,想学不想学,说到底是成功心理在起作用。自信是成功心理的外在表现。当孩子许久都未得到成功心理体验的刺激,就会对自己的能力或努力产生了怀疑,就会产生不自信。孩子不爱学习,并不是他(她)真的不爱学习了,而是他(她)对自己的学习能力发生怀疑,他(她)的成功心理被失败心理所代替。在这种时候,家长和老师要求孩子学习的外在压力越大,孩子的逆反心理越严重,孩子不爱学、不想学的情况也就越严重。
我们常常给孩子们讲古人“头悬梁”“锥刺股”之类的故事,以激发孩子刻苦学习的精神,结果效果各异。孰不知“头悬梁”“锥刺股”都是故事中的学者主动所为,他们之所以会产生这种行为,是他们为实现自己人生目标谋取成功的心理激励而产生的结果,而非完全由外力教育所致。由此而言,一个人做事离不开其内在动力。这种内在动力来自于人的意识。当你非常想做一件事的时候,即使存在阻力,存在障碍,你都会想方设法克服阻力,排除障碍,最终达到自己的目的。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都是从小到大一点一滴的成功积累,也是伴随成功心理一次次体验的过程,孩子们从每一次自我成功中获得心理激励,这种成功心理激励产生的兴奋感、愉快感、幸福感和自豪感,又会让孩子们去主动追求下一个成功。
, http://www.100md.com
所以,成功心理是每一个孩子都有的,家长和老师应该努力激发孩子的成功心理,成功心理才是让孩子主动学习、产生刻苦精神的源动力。
二、帮助孩子成功
成功心理学认为,成功就是充分实现一个人的潜能,这与我们中的许多人对于成功的理解是不一样的。那些对孩子表现不满意且经常持批评态度的家长和老师认识中的“成功”,往往只有不断追高的成绩。孰不知,成功是多层次的。考试优秀是一种成功,取得竞赛好成绩是成功,考入一所心仪的重点中学、重点大学是成功。但是,正确回答了一次课堂提问,解开了一道数学难题,做了一份自己满意的作业,考试成绩较前有所提高,学会了一种新的技能,这也都是成功。成功,就是突破了自我,超过了原来的自己,使自身的潜能得以发挥。这种突破多了,成功多了,自然就有了一份持久的自信和学习动力。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所有人生中的大成功,无一不是由一个个的小成功铺垫起来的。
师者的职责,就是为自己的学生搭建其获取成功的平台,铺设其通向成功的阶梯。如果我们不能使孩子获得哪怕是一点点成功,那就是师者的失职。只有不断创造出使孩子获得持续成功的机会,使之享受到成功后的喜悦、快乐、满足、骄傲和幸福的心理体验,继而产生再度争取成功的内在冲动,并最终从成功中获得做人的尊严,才能真正激发出学生的成功心理,逐渐使成功成为他(她)的一种习惯。当孩子习惯于成功(当然是各种标的的成功),当成功变为孩子的一种常态时,我们所希望看到的自信、勇敢、坚毅、刻苦、主动,都会在孩子身上显现出来,原因不是别的,是成功心理的内在激励机制发挥了作用。
, 百拇医药
所以,家长和老师与其去批评和指责孩子的不成功,不如去帮助孩子获取成功。随着孩子们从一次成功走向更多成功、从小成功走向更大成功,教育也就从外来输入转向了内在需求,“输血”变成了“造血”,内在机制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学习成为自觉行为。
也许有人会说,让孩子习惯于成功,会不会使他们心理脆弱,经不起失败的打击呢?通常不会。因为激励他(她)获得成功的动力来自于他(她)内心的渴望和冲动,以往的成功已经建立起他(她)对自身能力的较好把握和较高的自信心。如前所述,当你非常想做一件事的时候,即使存在阻力,存在障碍,遭遇多次挫折,你都会想方设法克服阻力,排除障碍,最终达到自己的目的。
也许也会有孩子在遭遇连续失败或一次重大的、关键性失败后,表现得很沮丧,自信心也下降了,这时就需要家长和老师想方设法、创造一切必要条件让孩子再次获得成功,使其成功心理重新得到激发。无论在学校还是家庭中,都应该努力为孩子建立起这样的激励平台。从这一点上说,教育的意义决不是批评、责骂学生,而是鼓励学生、激励成功。
三、通过激发成功心理将孩子的潜能转变为优势
成功来自于优势。什么是优势?简单地说,就是一个人能做一件事比其他的人做得都好。一个人做自己有优势的事情,自然容易获得成功。那些获得成功的人,都是先意识到自己的优势所在,然后把自己的优势做强做大,直至形成独特竞争优势,方取得成功。但并非所有的人都能发现自己的优势所在。, 百拇医药(吴舒丹)
〔关键词〕孩子;成功心理;激发;因材施教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09)05-0010-03
经常听到老师抱怨自己的学生缺乏主动学习精神,也常常接触到一些家长因为对孩子“恨铁不成钢”而苦恼。但是,孩子为什么不想学习、不爱学习呢?不少家长和老师都认为是孩子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习惯存在问题,甚至怀疑孩子的智商有问题。其实,孩子不想学、不爱学是表象,真正的原因是缺少成功心理的激励。
, http://www.100md.com
一、成功心理是孩子学习的持久动力
其实,人生下来都是爱学习的,学习是人的一种求生本能。从小到大,人要学会许多东西。人的成长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是人对客观世界从认知到逐渐适应的过程。一部人类发展史,同时也是一部人类的学习史、探索史、对客观世界的认知史。
我们对孩子小时候总是夸奖的。从孩子学习说话、学会走路、自己穿衣服、自己吃饭,到学会玩玩具、滑滑梯、荡秋千、骑小自行车,都伴随着大人的鼓励和夸奖,孩子也表现出极浓厚的学习兴趣。这时候,我们很少遇到孩子不爱学、不想学的情况。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孩子不想学、不爱学的现象了呢?是孩子接受正规学校教育之后。这时候有了单位时间内的学习任务,有了完成学习任务的压力,有了孩子之间学习成绩的横向比较,于是孩子受到的鼓励和夸奖渐渐少了,批评和指责渐渐多了,在批评和指责与日俱增的同时,孩子对自己学习力的自信与日递减,二者呈反向变化。
既然如此,我们可不可以通过少批评多鼓励来提高孩子的学习自信心,告诉他(她)“你能行”是不是就能够解决问题了呢?这样做也许对某些孩子能产生激励效果,但不能解决全部孩子的学习动力问题,因为孩子学习力下降的根本原因并不在家长和老师的批评上,而在于他得不到成功的内在心理激励。想想孩子小的时候,学走路、学吃饭、学穿衣、学玩玩具……是一个个的成功让孩子对技能学习的兴趣越来越大。但是上学以后,技能学习的比重相对少了,知识学习的比重迅速增大,学习的内容越来越复杂,成功变得不那么容易,要经过较长时间努力才能得到。而且学习环境也变化了,由个体到集体,人与人之间的学习能力有了比较,即使自己感觉学习成功了,在家长和老师的横向比较中也未必得到认可,成功的心理激励作用渐渐减少,孩子学习的热情与自信心也自然表现出相应的下降,久而久之,孩子在学习上的自信心就会很难恢复。
, 百拇医药
由此可见,孩子爱学不爱学,想学不想学,说到底是成功心理在起作用。自信是成功心理的外在表现。当孩子许久都未得到成功心理体验的刺激,就会对自己的能力或努力产生了怀疑,就会产生不自信。孩子不爱学习,并不是他(她)真的不爱学习了,而是他(她)对自己的学习能力发生怀疑,他(她)的成功心理被失败心理所代替。在这种时候,家长和老师要求孩子学习的外在压力越大,孩子的逆反心理越严重,孩子不爱学、不想学的情况也就越严重。
我们常常给孩子们讲古人“头悬梁”“锥刺股”之类的故事,以激发孩子刻苦学习的精神,结果效果各异。孰不知“头悬梁”“锥刺股”都是故事中的学者主动所为,他们之所以会产生这种行为,是他们为实现自己人生目标谋取成功的心理激励而产生的结果,而非完全由外力教育所致。由此而言,一个人做事离不开其内在动力。这种内在动力来自于人的意识。当你非常想做一件事的时候,即使存在阻力,存在障碍,你都会想方设法克服阻力,排除障碍,最终达到自己的目的。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都是从小到大一点一滴的成功积累,也是伴随成功心理一次次体验的过程,孩子们从每一次自我成功中获得心理激励,这种成功心理激励产生的兴奋感、愉快感、幸福感和自豪感,又会让孩子们去主动追求下一个成功。
, http://www.100md.com
所以,成功心理是每一个孩子都有的,家长和老师应该努力激发孩子的成功心理,成功心理才是让孩子主动学习、产生刻苦精神的源动力。
二、帮助孩子成功
成功心理学认为,成功就是充分实现一个人的潜能,这与我们中的许多人对于成功的理解是不一样的。那些对孩子表现不满意且经常持批评态度的家长和老师认识中的“成功”,往往只有不断追高的成绩。孰不知,成功是多层次的。考试优秀是一种成功,取得竞赛好成绩是成功,考入一所心仪的重点中学、重点大学是成功。但是,正确回答了一次课堂提问,解开了一道数学难题,做了一份自己满意的作业,考试成绩较前有所提高,学会了一种新的技能,这也都是成功。成功,就是突破了自我,超过了原来的自己,使自身的潜能得以发挥。这种突破多了,成功多了,自然就有了一份持久的自信和学习动力。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所有人生中的大成功,无一不是由一个个的小成功铺垫起来的。
师者的职责,就是为自己的学生搭建其获取成功的平台,铺设其通向成功的阶梯。如果我们不能使孩子获得哪怕是一点点成功,那就是师者的失职。只有不断创造出使孩子获得持续成功的机会,使之享受到成功后的喜悦、快乐、满足、骄傲和幸福的心理体验,继而产生再度争取成功的内在冲动,并最终从成功中获得做人的尊严,才能真正激发出学生的成功心理,逐渐使成功成为他(她)的一种习惯。当孩子习惯于成功(当然是各种标的的成功),当成功变为孩子的一种常态时,我们所希望看到的自信、勇敢、坚毅、刻苦、主动,都会在孩子身上显现出来,原因不是别的,是成功心理的内在激励机制发挥了作用。
, 百拇医药
所以,家长和老师与其去批评和指责孩子的不成功,不如去帮助孩子获取成功。随着孩子们从一次成功走向更多成功、从小成功走向更大成功,教育也就从外来输入转向了内在需求,“输血”变成了“造血”,内在机制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学习成为自觉行为。
也许有人会说,让孩子习惯于成功,会不会使他们心理脆弱,经不起失败的打击呢?通常不会。因为激励他(她)获得成功的动力来自于他(她)内心的渴望和冲动,以往的成功已经建立起他(她)对自身能力的较好把握和较高的自信心。如前所述,当你非常想做一件事的时候,即使存在阻力,存在障碍,遭遇多次挫折,你都会想方设法克服阻力,排除障碍,最终达到自己的目的。
也许也会有孩子在遭遇连续失败或一次重大的、关键性失败后,表现得很沮丧,自信心也下降了,这时就需要家长和老师想方设法、创造一切必要条件让孩子再次获得成功,使其成功心理重新得到激发。无论在学校还是家庭中,都应该努力为孩子建立起这样的激励平台。从这一点上说,教育的意义决不是批评、责骂学生,而是鼓励学生、激励成功。
三、通过激发成功心理将孩子的潜能转变为优势
成功来自于优势。什么是优势?简单地说,就是一个人能做一件事比其他的人做得都好。一个人做自己有优势的事情,自然容易获得成功。那些获得成功的人,都是先意识到自己的优势所在,然后把自己的优势做强做大,直至形成独特竞争优势,方取得成功。但并非所有的人都能发现自己的优势所在。, 百拇医药(吴舒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