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下半月》 > 2009年第7期
编号:12052497
教师职业倦怠的心理技术干预
http://www.100md.com 2009年7月1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下半月》 2009年第7期
教师职业倦怠的心理技术干预

     〔摘要〕作为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状况近年来引人关注。影响教师职业倦怠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学生问题是重要因素之一。本文以学生因素诱发教师职业倦怠为例,深入探讨从心理技术层面干预教师职业倦怠。即从干预潜意识条件性情绪反应入手,帮助教师建构一种新的心理结构或积极的情绪反应,使教师体验到工作与努力的成效,增强职业幸福感,消除或缓解职业倦怠。

    〔关键词〕教师职业倦怠;学生因素;心理技术干预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2684(2009)07-0018-02

    许多教师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都感受到很大的职业压力,并且表现出各种各样的不适应。其中,最为突出的表现是对学生失去耐心,动不动就会对学生大发脾气。由于长期体验到消极的情绪,久而久之,教师就会产生身心疲惫感,丧失工作的热情和兴趣。心理学上将这种现象称为职业倦怠。

    职业倦怠是20世纪70年代美国临床心理学家弗鲁顿·伯格研究职业压力时提出的一个概念,用来特指从事助人职业的工作者由于工作所要求的持续情感付出而导致身心耗竭。教师职业倦怠是指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极端反应,是教师在长期压力体验下所产生的情绪、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

    导致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学生的问题是重要因素之一。因为教师的主要工作对象是学生,学生表现的好坏直接决定了教师对工作的态度、情感和行为。国内外的许多研究都证明了学生问题是触发教师职业倦怠的首要因素。

    一、学生问题引发教师职业倦怠的心理分析

    学生问题一般包括纪律问题、破坏性的行为以及对他人和学习的冷漠态度。那么,学生的这些问题是如何引发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呢?依据存在主义的观点,教师本来想在工作中获得认可和肯定,实现自己的价值,而学生的问题使得教师的期望大大受挫,自我效能感会降低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6794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