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下半月》 > 2009年第8期
编号:12052176
巧用心理效应,地理课堂妙趣横生
http://www.100md.com 2009年8月1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下半月》 2009年第8期
巧用心理效应,地理课堂妙趣横生

     〔关键词〕心理效应;新课改;地理课堂

    怎样的地理课堂学生才喜欢呢?怎样才能让地理课堂一改以往的枯燥乏味为引人入胜、妙趣横生呢?有个因素很重要——课堂上的心理效应。心理效应是社会生活当中较常见的心理现象和规律,是某种人物或事物的行为或作用,能引起其他人物或事物产生相应变化的因果反应或连锁反应。心理效应就像一只无形的手,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当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课堂教学也不例外。巧用心理效应,地理课堂更易妙趣横生。

    1.亲其师,信其道——自己人效应

    “生活就像一面镜子,你对着它做什么,它也会对着你做什么。”其实现实中的师生关系也是如此。对于学生来说,如果他喜欢一位老师,老师也喜欢他,他就会觉得老师可亲可敬,从而喜欢老师所教的学科和知识。这就是“亲其师,信其道——自己人效应”。

    地理教师要得到学生的尊重,地理学科要得到学生的关注,地理教师就应该尊重学生,了解学生。师生平等、真诚相待是营造民主、平等、融洽、和谐的教学氛围的前提。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学生充分感到心理的“安全感”和“自由感”,觉得老师是亲切的“自己人”,就会无拘无束地表现自己的思想、认识、情感,不怕出错和失败,实现心理的自由和开放。教育家赞可夫曾经说过:“我们要努力使学习充满无拘无束的气氛,使儿童和教师在课堂上都能自由地呼吸,如果不能建成这样良好的氛围,任何一种教学方式都不能发挥作用。”
, http://www.100md.com
    有一次,我准备上“中国南北方差异”这一内容。上课之前我在教室中巡视时发现:由于上一节是体育课,学生活动多,个个累得满头大汗,还没有把心思从操场上收回来。果然,上课铃响后,学生都在讨论体育课的内容,课堂纪律很乱。看到这些,我心里有点生气,但随即又想:学校老师在打完一场篮球赛后也会谈论比赛情况,学生有这样的反应也是人之常情,他们的行为是可以理解的。于是我慢慢走上讲台,将课本放在一边,说:“看来大家都很热啊!南方这个‘热’让老师很受伤!真后悔当初高中的时候啊!”这样一来,很多学生好奇地问:“为什么啊?”我趁热打铁说:“当初你们老师在高中地理课上,就因为没好好听我的老师讲中国南北方的差异,对南北方的差异不了解,结果来了南方工作,差点没把我这个北方来的热死!你们可不要重蹈覆辙!”学生哄堂大笑。随后全部学生都非常投入地听讲,课堂效果很好。

    2.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首因效应

    所谓“首因效应”,就是第一次接触陌生人或事物形成的印象对人们后来的认识起到先入为主的作用,从而影响对整个人或事物的认识,也叫“第一印象效应”。
, 百拇医药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地理课堂也不例外。首因效应启发地理教师:应做好课堂导入工作。恰当的导入,在教材的章节之间、层次之间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可使学生很快进入角色,使课堂一开始就像一块无形的磁铁将学生紧紧吸引。课堂导入的方法多种多样,地理教师应根据地理学科的特色、教学内容和教学情境灵活运用。常用的有以下几种:一是歌曲导入法,如播放《春天的故事》导入“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以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二是视频欣赏法,如可用催人泪下的“汶川大地震”视频片断导入“地震的形成及其危害”。三是谜语导入法,“不是篮球不是蛋,用手一推它就转,别看它的个子小,载着高山和大海”导入“地图和地球仪”。四是旅游经历导入法,可让学生描述在风景旅游区的所见来导入对该风景区所代表的地形地貌的讲解,如结合广东丹霞山旅游所见讲述“丹霞地貌”、结合桂林山水旅游见闻讲述“喀斯特地貌”、结合华山旅游经历讲述“地垒”等。

    3.发挥课堂“鲶鱼”的作用——鲶鱼效应

    沙丁鱼捕捞后如果没有刺激和活动,就会很快死去。对此,挪威渔民有自己的办法:每次捕鱼归来,为了不使鱼在途中死去,就在鱼舱里放几条鲶鱼,以挑起它们和沙丁鱼之间的摩擦和争端,使大量的沙丁鱼在紧张中不断地游动,其结果不但避免了沙丁鱼因窒息而死亡,而且还能保证它们一条条活蹦乱跳地抵达港口。这种现象后来被人们称之为“鲶鱼效应”。
, 百拇医药
    “鲶鱼效应”给我们的启示是:在适度的紧张中才能更好地发挥能力。因此,教师要给学生创造一个适度的紧张氛围,并引导学生在紧张中学会适应。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任务”为“兴趣”,从而达到最佳学习效果。要充分利用好课堂上的“鲶鱼”,课堂中常常有这样一些学生,这些学生学习成绩一般,但能量很大,特别活跃,在学生中有一定的号召力,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课堂的纪律和学习。如果不好好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则常常会起相反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科学利用“鲶鱼”的作用,就会产生鲶鱼效应:课堂“鲶鱼”就像“一块石子投入池塘,击破一潭死水”般,能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全班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使得课堂活动容易开展,教学目标也更容易达成。

    我曾经遇到这样一个学生:该生认为地理是一门很无聊的学科,学好学坏都无所谓,上课经常说话,扰乱课堂秩序,地理成绩一塌糊涂。由于他的缘故,周边的学生对地理学习也是兴趣不高,这就影响了整个班的地理课堂气氛,让我很棘手。正在我苦思对策时,发现该生在天文观测方面有非常浓厚的兴趣,还经常和同学谈论他所观测到的各种天文现象,看其语气炫耀意味十足。这让我想起了“鲶鱼效应”。于是心生一计:利用他对天文方面的兴趣,让他组织一部分同学利用课余时间观察月相的变化(湘教版必修Ⅰ第9页活动),最后由他主笔完成观测手记,并在地理课上给全班学生作有关于月相变化的科普小讲座。该生很高兴地接受了任务,并且很用心地准备和策划。在接下来的一个月,他利用自身在这方面的优势,以身作则,带着组员认真观测,做好笔记,最后他的讲座得到了全班同学的好评。此后,在地理课堂上,该生积极发言,踊跃参与课堂活动,带动了课堂气氛,而整个班学习地理课的气氛也浓厚起来,教学效果得到很大改善,最后该生还被全班学生推选为地理课代表。
, 百拇医药
    4.把握好设问难易的梯度——小步子原则

    设问是课堂的重要环节,有效的设问不仅能启发学生的思维、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还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但现实课堂中“一问三不知”——问题太难无人问津、“一呼百应”——问题太简单学生不必动脑筋就能回答等现象经常出现,其实这都是无效提问的表现。因此,教师必须把握好课堂设问的难度,心理学家斯金纳的“小步子原则”可供参考:

    学生要掌握的知识点展现到课堂上是被分解成一步一步、环环相扣的,前一步的学习为后一步的学习作铺垫,后一步学习在前一步学习后进行。由于两个步子之间的难度相差适度,所以学习者的学习很容易得到成功,并建立起自信,这就是“小步子原则”。课堂设问的难度也应遵循这一原则,设问以适合学生的知识背景、思维水平,认知程度为检验标准,以原有的知识基础为起点,找到学生可以达到的知识范围;缩小“步子”,缩短现有知识水平与目标之间的距离,使思维强度达到“窗户纸状态”,经过认真思考能找到问题的答案,同时又能从问题间加深对整体知识的理解。
, http://www.100md.com
    5.给课堂“布白”——超限效应

    人们在接受信息、刺激时,存在一个主观的心理容量,超过这一容量,人就不愿意认真地对待这些信息或刺激了。这种现象就叫作“超限效应”。

    中国传统的绘画讲究“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疏可走马”指的就是“布白”,有了“布白”,才能产生美感。同理,在日常的地理教学中,讲授知识点的过程时,不能填鸭式地满堂灌,也要“布白”,要给学生留点“空白”。如板书时故意省去关键字词,留下空白让学生补充完整;只绘出地图的大体轮廓和主要地理事物,让学生完成并标注名称;启发学生提出问题,自主探究解决等。

    6.巧结尾——近因效应

    俗话说:“编筐编篓,重在收口;描龙画凤,难在点睛。”这道出了课堂收尾工作的重要性。一堂课好的结尾必须圆满有力,知识得以概括、深化,使整个课堂教学结构严密、紧凑、和谐、完美。但在现实中,有的教师看到离下课还有几分钟,便简单地念出本堂课的重点知识作为结尾,有的则匆匆给学生布置作业或练习,有的则抓紧时间继续讲新的知识点……其实,这些做法都不能实现结尾的重要作用,因其忽略了一个重要的心理学原理——近因效应。
, 百拇医药
    与“首因效应”相对应,“近因效应”主要说明:新近获得的知识或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例如:“大气环流”一节是在假设地表性质均一的前提下来研究大气运动的特点,该课结尾时可提出这样的问题:“实际上的地球表面性质并不均一,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地球大气是怎样运动的呢?要知情况如何,请听下回分解”。进而引出下一节“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首尾呼应,课堂浑然一体……

    总之,心理效应是有因果关系、规律化的心理现象。它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极为常见的心理规律,只有认识心理效应,解读心理效应,使之与课堂教学有机整合,才能深入地贯彻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进而建立起平等、和谐的地理教学课堂,不断提升课堂教学品质。(稿件编号:090310005)

    (作者单位:广东北江中学,512026,电邮:zhoujianmin2002@163.com)

    编辑/何 妍 终校/于 洪, 百拇医药(周建民 吴秀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