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爱学生,启迪心灵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健康;课堂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根据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运用心理学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小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和整体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教育部1999年13号文件《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才素质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这意味着,今后教师不仅要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而且还应当成为一个合格的心理辅导员,承担起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新任务。
我在担任心理辅导员这几年中特别注意因材施教,对优等生提出更高的目标要求,使其不断产生新的成就感;对后进生给予耐心细致的帮助,对他们的要求不能太高,对他们的每一点进步都要给予鼓励。以下是我在工作中的具体做法和经验总结。
一、满足合理需要,创设和谐、宜人的教育环境
小学生的合理需要主要包括生存和发展所必须的物质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交往和爱的需要,尊重和信任的需要等,这些需要的合理满足是小学生形成和保持身心健康的基本条件,如果得不到适当的满足,就会影响其正常的发育和成长,就不可能有健康的心理。愉快是最有益于健康的情绪,愉快能使人在紧张中得到松弛,产生满意感和满足感,对外界产生亲切感,使人更容易与人相处。学生在愉快的情绪状态下学习,会感到思维活跃,记忆力强,学习效率高。那么如何保持愉快的情绪?首先,要建立适当的需要。这就要求教师要帮助小学生确定符合他们实际情况的奋斗目标,切忌期望过高;其次,要引导他们实事求是,不作非分之想,不苛求自己,尤其是优等生或争强好胜的小学生,不要为小事而过于自责,凡事要放宽心,想得开。
同时,教师还要创设宜人的环境,创设优美、安全、舒适的物质环境。如校园的户外场地富有变化,则具有激发小学生多种兴趣、诱发小学多种活动行为的功能。在活动场内,设计丰富多彩的设备和材料,使处处充满绿色和生机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7429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