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心理咨询中“沉默场合”的处置分析
〔关键词〕心理咨询 ; 沉默场合;处置分析
面对心理咨询中出现的“沉默场合”,这短短几十秒到几分钟的沉默,却让许多刚接触心理咨询的教师不知所措,即便是有经验的心理咨询教师,“沉默场合”对他们来说,也是一种挑战。学生在接受心理咨询时,为什么会沉默不语?他们在想什么?是我们的咨询方向出了什么问题?还是咨询过程中出现的契机?或是咨询过程中的一个障碍?应当采取什么措施?对于沉默场合的处理,显示的是一个咨询师的综合能力。对此,本文进行了探讨。
一、对“沉默场合”的构成分析
笔者认为,心理咨询时出现的“沉默场合”,从构成因素上看,由两个主要因素构成,一是“沉默状态”,即来访者沉默不语,没有明显的有意识性肢体动作,或只有简单机械性肢体动(如脚的抖动),表情严肃或呆板。二是“沉默时间”,指沉默持续的时间。结合沉默状态的高低,持续时间的长短,可将沉默场合分成四种类型,即高沉默状态,短沉默时间;高沉默状态,长沉默时间;低沉默状态,短沉默时间;低沉默状态,长沉默时间。如图所示。
由于咨询节奏不同,咨询师的个人风格不同,咨询师的觉察敏感度不同,加上不同咨询对象所产生的咨询氛围各异,对沉默时间很难有一个确切的界定。笔者认为短时间应当在60秒以内,而长时间应当是2分钟以上。
心理咨询时出现的“沉默场合”,从影响咨询的流畅性与实效性来看,可分成两种不同类型的“沉默”。一是咨询过程中遇到阻抗,出现“沉默”,可称为“障碍沉默”。二是咨询过程中,咨询切入点正确、提问到位,引发来访者思考而“沉默”,是咨询转折的契机,可称为“有效沉默”。
由此,我们可以这样分析,有效沉默一般出现在“低沉默状态,短沉默时间”,虽然来访者突然沉默不语,但咨询师可以观察到来访者有意识的肢体行为或脸部表情,经过很短的时间后,来访者开始有所应答。而障碍沉默则是其他三种状况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7209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