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下半月》 > 2010年第4期
编号:12037170
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幸福课”的实践与思考(1)
http://www.100md.com 2010年4月1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下半月》 2010年第4期
     〔摘要〕积极心理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表明,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能有效推进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幸福课”在英国和美国的成功实践,对心理健康活动课有着很好的启示。国内学者把心理课称为中国特色的“幸福课”,为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心理课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思路。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就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如何更好地发挥“幸福课”的作用,进行了具体的介绍。本文还对心理教师如何应对“幸福课”的挑战,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幸福课;心理建设;心理和谐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0)04-0007-03

    一、幸福课: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视角

    心理健康活动课是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也是专职心理教师的最大舞台。因此,如何提高“心理课”的专业地位,并发挥更大的效用,是深入推进心理健康教育不可或缺的。

    1.“心理课”遭遇发展瓶颈

    2000年前后,心理健康教育刚刚进入中小学时,算是学校办学有特色的标志。那时有一批专职心理教师进入中小学,“心理课”曾经有过一段黄金时期。但近几年来,“心理课”从当初的“高歌猛进”,到了现在的相对“平静似水”,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心理课”遭遇了发展瓶颈。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倡导者孟万金教授认为,从20世纪80年代算起,中国的心理健康教育至今也有二十多年的历史了。但这种问题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暴露出一种深层次误区,即把没有心理问题等同于心理健康 ......
1 2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768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