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下半月》 > 2010年第4期
编号:12037003
教育奏鸣曲中缺失的“音符”(2)
http://www.100md.com 2010年4月1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下半月》 2010年第4期
     因为家庭贫困,但学习成绩好,家长和老师把所有的关爱最大限度地用到了小何身上,本该在成长道路上遭遇的各种困难和挫折,都被家长、老师以“爱护”为理由代替她去解决,从小到大没受到任何挫折,使她渐渐失去了应对挫折的能力。成长过程中别的孩子自然学习到的挫折教育课程,她缺席了。到了新的环境,需要她独自面对和承受问题的时候,她惟一能想到的方法就是躲回家长和原来老师的保护伞中去。看看我们周围,对那些所谓的尖子生是不是会有意无意筑起一道无形的“保护圈”?一旦失去了这个保护,他们做出一些让家长、教育者痛心疾首的自戕行为真的不足为奇。要想此类悲剧不再上演,那就停止你的“帮凶”行为,停止你的“特别保护”,让所有的学生在天然生态的环境中去自由发展,接受他们本该遭遇的挫折。在那个时候你再教他们该怎么积极面对,和他们一起战斗,而不是做他们的“替身”。

    四、呼应音符的缺失——因材施教

    案例:曾××,高二男生。他是我校美术专业的学生,文化课相对较弱。他非常严肃地告诉我自己患上了“数学恐惧症”。原来他的数学底子比较差,通过高一的认真努力,已经取得了一些进步。但上高二换了数学老师,这个老师对班里的学生要求很高,甚至要求美术班和重点班的学生一样 ......
上一页1 2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4523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