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自我效能感对儿童学习与发展的重要影响(2)
由于自我效能感不同的教师对儿童的期望和对待有所差异,因而导致儿童不同的行为表现以及社会性和个性品质不同的发展。自我效能感较高的教师,由于对儿童拥有积极的期望和对待,与儿童相处的气氛也比较融洽,更能激起儿童积极的行为动机与兴趣,乐于接受教师的指导,不断进步,形成良好的行为与个性品质。而低自我效能感的教师,对儿童容易缺乏热情、态度冷淡,不太愿意与儿童进行交往或相处时间较短。教师的这种态度,容易使儿童以为自己不受喜欢,不敢主动与教师交往,对教师采取消极疏远、回避,产生自卑感或紧张不满甚至对立情绪,不利于师生间的积极互动与沟通。这样,不仅容易使儿童对学习失去信心、上进心和积极性,也会直接影响儿童的社会性情感、态度与行为的发展,不利于儿童形成积极健康的行为品质和活泼开朗的性格。4.教师自我效能感影响儿童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的发展研究发现,自我效能感较高的教师,在与儿童交往上往往采取较多的民主和接纳的教育态度与方式,创设民主活跃、热烈的课堂气氛,支持学生自主解决同伴之间的问题。教师与儿童之间与教育教学有关和无关的相互作用都会更加充分,相处的心理氛围也会比较积极,教师在与儿童互动的过程中,会表现出对儿童较多的支持、兴趣、关心和鼓励,并会更多地参与儿童的活动,和儿童一起完成学习目标,因此,有利于建立与形成积极热情、相互支持、相互理解的师生关系。而自我效能感较低的教师对儿童的期望和对待常常较为消极,有的教师甚至不愿和儿童进行较多的接触交往。教师这些对待儿童的态度、行为方式,都会为儿童所感知,并深刻地影响儿童的心理,儿童或亲近、接纳教师,愿意接受教师的指导,或焦虑、排斥与教师的接触和来自教师的指导,从而与教师形成或积极或消极的师生关系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6185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