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孤雁”不再孤单(1)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传统的婚姻和家庭观念正受到越来越严重的冲击,夫妻离异现象越来越普遍,同时,由于天灾、疾病、意外事故等原因,而导致家庭成员死亡的现象,也屡见不鲜,由此而产生的单亲家庭,也不在少数。单亲家庭中的孩子,由于缺乏父爱或母爱,出现不良心理倾向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其中“孤雁”心理较为典型。本文尝试对单亲家庭子女的“孤雁”心理特点进行分析并对教育策略作一定的探索,以便能和单亲家庭的家长联手为这一特殊群体创造良好的外部教育环境,帮助更多的单亲家庭实现教育功能,促进更多的单亲孩子健康成长。
〔关键词〕单亲家庭;初中生; “孤雁”心理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0)06-0018-03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精神生活的需求不断提高,传统的婚姻和家庭观念受到冲击,离婚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农村夫妻也不例外;同时,由于天灾、疾病、意外事故等原因,农村学生父母一方死亡的现象也屡见不鲜。种种原因,使得农村单亲家庭的数量也越来越多。
, 百拇医药
国内一位心理学家说:“父母的离异或死亡会造成孩子人格的扭曲。有的孩子谁也不信了,甚至也不自信;有的孩子远离人群,成为孤雁一只;有的孩子得不到应有的归宿,逐步陷入流氓集团,从而走上犯罪道路。”据不完全统计,在父母离异或死亡的家庭中,青少年犯罪率在40%以上。单亲家庭子女的健康成长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为此,全国上下各类心理咨询机构也非常重视对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疏导工作。笔者也就单亲家庭学生中“孤雁”心理的矫治,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孤雁心理”的界定及其表现
1.单亲家庭“孤雁”心理学生的界定
“孤雁”原指由于种种原因而离开了雁群的大雁。大雁的习性一般都是成群行动的,孤雁因失群而形单影只,独自飞翔悲鸣,令人同情,孤雁最大的愿望是回归雁群。所谓单亲家庭“孤雁”心理学生,是指父母双方中有一方已死亡或父母离异而形成的单亲家庭中,由于缺乏父爱或母爱,从小形成自卑心理,进而发展为孤独、孤僻、不合群心理的一类学生。
, 百拇医药
2.“孤雁”心理的主要表现
单亲家庭的子女是不幸的,失去父亲(或母亲),对他们的打击是可想而知的,其心理压力也不言而喻。有研究表明,他们中许多人在家庭变故几年之后,其心理创伤仍很难愈合,于是产生了孤僻、不合群的不良心理,这种“孤雁”心理的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1)自卑心理。有的单亲家庭的学生家庭经济比较差,吃、用、穿都不如别的同学;有的缺乏家庭温暖,生活各方面得不到关心等。诸如此类的原因,使他们容易产生自卑心理。
(2)孤僻心理。有些单亲家庭的学生,由于被别人歧视,平时不愿与同学交往,不愿与别人谈心,更不愿透露家庭的辛酸,恐怕被人嘲笑。课余时间独来独往,他们比正常家庭的孩子更容易产生孤僻心理。
(3)散漫心理。大部分单亲家庭学生的家长因丧偶或离婚,心痛未愈,又忙于生计,无暇管教子女,长此以往,单亲家庭的学生也就更容易产生散漫心理。
, 百拇医药
(4)逆反心理。单亲家庭的孩子由于从小缺乏父爱或母爱,总感觉低人一等。在学校,他们容易受到同学的歧视。同时,有的家庭,由于继父或继母的偏心,他们就会慢慢地对自己的家庭,甚至对生身父亲或母亲产生厌恶感,对身边的人产生不信任感,逆反心理逐渐增强。
二、单亲家庭学生“孤雁”心理的成因
(一)家庭原因
1.单亲家庭孩子父爱或母爱的缺失
社会的变迁使得传统的婚姻和家庭观念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离婚率的大幅度上升,使单亲家庭大批出现。这些家庭中的孩子,失去了本该属于他们的父爱或母爱。社会学研究表明,在儿童时期(3~7岁),母爱对子女的发育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失掉母亲,就会使子女的情绪波动大和不安宁。在少年时期(12~17岁),由于子女的社会性有所发展,父亲这个角色就突显出其重要性,在此期间,子女若失去父亲,不良行为的出现率就明显上升。心理学认为,人格异常的形成与恶劣环境有关,破裂家庭往往是其子女性格畸形发展的温床。事实上,绝大部分生活在单亲家庭里的青少年在自己个性发展的过程中,常常感到空虚、寂寞、惶恐不安和焦虑,从而产生自卑、孤僻、逆反等心理。
, 百拇医药
2.单亲家庭对子女教育责任的忽视
许多夫妻由于感情破裂等原因离婚后,夫妻双方出于对再婚或生活压力等方面的考虑,往往把孩子当“皮球”踢来踢去,不愿履行对子女的教育和抚养义务。也有的单亲家长因忙于工作、交际等,无暇照顾子女,使子女失去应有的教育和关心。孩子得不到应有的家庭教育,容易产生不良心理,甚至容易受到社会上不良因素的影响,与坏人接触而走向犯罪。
3.单亲家庭对子女教育方法不当
(1)过分溺爱,有求必应。有些单亲家长害怕自己的子女被别人看不起,或受人欺负,对孩子物质方面的要求一味满足,对孩子思想教育或学业方面则漠不关心,导致孩子为所欲为,孩子从小就养成了追求享受、爱慕虚荣的心理。一旦家长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便容易在思想和行为上出现偏差。
(2)放任自流,不闻不问。有些家长由于婚姻的失败而加倍勤奋工作,为生活而奔波,为事业而操劳,所以因为忙而顾不上管带孩子,更顾不上孩子的学习。这些家长对孩子缺乏责任心,使孩子有种被抛弃的感觉,从而产生心理问题。
, 百拇医药
(3)方法简单,态度粗暴。有些单亲家庭的父母不顾子女客观实际,在学业上对子女提出过高的要求,尤其是有些家长脾气暴躁,当孩子达不到自己要求时,非打即骂。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无形中使青少年背上了沉重的思想包袱。有的孩子怕挨打,便夜不归宿。这些都有可能使孩子产生不良心理和行为。
(二)社会原因
社会对单亲孩子的成长环境关注不够、干预不力是造成其心理障碍的又一重要原因。“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清官难断家务事”,受此观念的影响,人们往往认为家庭教育是“家务事”,他人和社会组织等不便介入。基于此,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虽有原则性规定,但至今未完全建立起未成年人不良成长环境的良性干预机制。
(三)学校原因
学校对单亲孩子缺乏应有关注,也是造成其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单亲孩子由于应有的家庭温暖和关爱的缺失,大多数会产生消极情绪和情感。在学校里,他们会感到自己缺乏朋友和关爱,产生自卑情绪。有的教师缺乏耐心,厌弃这些“问题”孩子,对他们不闻不问,再加上长期以来学校对单亲孩子的心态认识不足,关注不够,措施不力,疏导不及时,导致其自卑、孤僻等消极情感蔓延,最终形成不良心理。
, 百拇医药
(四)自身原因
单亲家庭子女由于受家庭影响,一般意志薄弱,缺乏毅力,害怕困难,不能用正确的观念战胜不合理的需求。在这些学生中,有许多实际上是具有是非判断能力的,但由于意志薄弱,正确的观念不能占上风,所以往往会产生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这些不良习惯又往往会使学生在采取不良行动时产生方便、自然,甚至舒适的情绪体验,从而成为其实现类似不良行为的内部动力。
三、单亲家庭学生“孤雁”心理的防治对策
(一)重视单亲家庭教育
1.父母要重新拾回生活的信心
单亲家庭面对离异或亡故的痛苦,家长应坦然而勇敢地面对现实,振作起来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单亲家庭父母要以宽容的心态立身行事,要学会对痛苦和懊恼的遗忘,遗忘有助于单亲家长的身心健康,遗忘是对仇恨的释放,对悲痛的解脱,对忧虑的拒绝,对疲惫的宽慰。惟有家长乐观地面对生活,才能驱散孩子心中的阴影,使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 百拇医药
〔关键词〕单亲家庭;初中生; “孤雁”心理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0)06-0018-03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精神生活的需求不断提高,传统的婚姻和家庭观念受到冲击,离婚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农村夫妻也不例外;同时,由于天灾、疾病、意外事故等原因,农村学生父母一方死亡的现象也屡见不鲜。种种原因,使得农村单亲家庭的数量也越来越多。
, 百拇医药
国内一位心理学家说:“父母的离异或死亡会造成孩子人格的扭曲。有的孩子谁也不信了,甚至也不自信;有的孩子远离人群,成为孤雁一只;有的孩子得不到应有的归宿,逐步陷入流氓集团,从而走上犯罪道路。”据不完全统计,在父母离异或死亡的家庭中,青少年犯罪率在40%以上。单亲家庭子女的健康成长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为此,全国上下各类心理咨询机构也非常重视对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疏导工作。笔者也就单亲家庭学生中“孤雁”心理的矫治,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孤雁心理”的界定及其表现
1.单亲家庭“孤雁”心理学生的界定
“孤雁”原指由于种种原因而离开了雁群的大雁。大雁的习性一般都是成群行动的,孤雁因失群而形单影只,独自飞翔悲鸣,令人同情,孤雁最大的愿望是回归雁群。所谓单亲家庭“孤雁”心理学生,是指父母双方中有一方已死亡或父母离异而形成的单亲家庭中,由于缺乏父爱或母爱,从小形成自卑心理,进而发展为孤独、孤僻、不合群心理的一类学生。
, 百拇医药
2.“孤雁”心理的主要表现
单亲家庭的子女是不幸的,失去父亲(或母亲),对他们的打击是可想而知的,其心理压力也不言而喻。有研究表明,他们中许多人在家庭变故几年之后,其心理创伤仍很难愈合,于是产生了孤僻、不合群的不良心理,这种“孤雁”心理的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1)自卑心理。有的单亲家庭的学生家庭经济比较差,吃、用、穿都不如别的同学;有的缺乏家庭温暖,生活各方面得不到关心等。诸如此类的原因,使他们容易产生自卑心理。
(2)孤僻心理。有些单亲家庭的学生,由于被别人歧视,平时不愿与同学交往,不愿与别人谈心,更不愿透露家庭的辛酸,恐怕被人嘲笑。课余时间独来独往,他们比正常家庭的孩子更容易产生孤僻心理。
(3)散漫心理。大部分单亲家庭学生的家长因丧偶或离婚,心痛未愈,又忙于生计,无暇管教子女,长此以往,单亲家庭的学生也就更容易产生散漫心理。
, 百拇医药
(4)逆反心理。单亲家庭的孩子由于从小缺乏父爱或母爱,总感觉低人一等。在学校,他们容易受到同学的歧视。同时,有的家庭,由于继父或继母的偏心,他们就会慢慢地对自己的家庭,甚至对生身父亲或母亲产生厌恶感,对身边的人产生不信任感,逆反心理逐渐增强。
二、单亲家庭学生“孤雁”心理的成因
(一)家庭原因
1.单亲家庭孩子父爱或母爱的缺失
社会的变迁使得传统的婚姻和家庭观念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离婚率的大幅度上升,使单亲家庭大批出现。这些家庭中的孩子,失去了本该属于他们的父爱或母爱。社会学研究表明,在儿童时期(3~7岁),母爱对子女的发育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失掉母亲,就会使子女的情绪波动大和不安宁。在少年时期(12~17岁),由于子女的社会性有所发展,父亲这个角色就突显出其重要性,在此期间,子女若失去父亲,不良行为的出现率就明显上升。心理学认为,人格异常的形成与恶劣环境有关,破裂家庭往往是其子女性格畸形发展的温床。事实上,绝大部分生活在单亲家庭里的青少年在自己个性发展的过程中,常常感到空虚、寂寞、惶恐不安和焦虑,从而产生自卑、孤僻、逆反等心理。
, 百拇医药
2.单亲家庭对子女教育责任的忽视
许多夫妻由于感情破裂等原因离婚后,夫妻双方出于对再婚或生活压力等方面的考虑,往往把孩子当“皮球”踢来踢去,不愿履行对子女的教育和抚养义务。也有的单亲家长因忙于工作、交际等,无暇照顾子女,使子女失去应有的教育和关心。孩子得不到应有的家庭教育,容易产生不良心理,甚至容易受到社会上不良因素的影响,与坏人接触而走向犯罪。
3.单亲家庭对子女教育方法不当
(1)过分溺爱,有求必应。有些单亲家长害怕自己的子女被别人看不起,或受人欺负,对孩子物质方面的要求一味满足,对孩子思想教育或学业方面则漠不关心,导致孩子为所欲为,孩子从小就养成了追求享受、爱慕虚荣的心理。一旦家长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便容易在思想和行为上出现偏差。
(2)放任自流,不闻不问。有些家长由于婚姻的失败而加倍勤奋工作,为生活而奔波,为事业而操劳,所以因为忙而顾不上管带孩子,更顾不上孩子的学习。这些家长对孩子缺乏责任心,使孩子有种被抛弃的感觉,从而产生心理问题。
, 百拇医药
(3)方法简单,态度粗暴。有些单亲家庭的父母不顾子女客观实际,在学业上对子女提出过高的要求,尤其是有些家长脾气暴躁,当孩子达不到自己要求时,非打即骂。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无形中使青少年背上了沉重的思想包袱。有的孩子怕挨打,便夜不归宿。这些都有可能使孩子产生不良心理和行为。
(二)社会原因
社会对单亲孩子的成长环境关注不够、干预不力是造成其心理障碍的又一重要原因。“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清官难断家务事”,受此观念的影响,人们往往认为家庭教育是“家务事”,他人和社会组织等不便介入。基于此,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虽有原则性规定,但至今未完全建立起未成年人不良成长环境的良性干预机制。
(三)学校原因
学校对单亲孩子缺乏应有关注,也是造成其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单亲孩子由于应有的家庭温暖和关爱的缺失,大多数会产生消极情绪和情感。在学校里,他们会感到自己缺乏朋友和关爱,产生自卑情绪。有的教师缺乏耐心,厌弃这些“问题”孩子,对他们不闻不问,再加上长期以来学校对单亲孩子的心态认识不足,关注不够,措施不力,疏导不及时,导致其自卑、孤僻等消极情感蔓延,最终形成不良心理。
, 百拇医药
(四)自身原因
单亲家庭子女由于受家庭影响,一般意志薄弱,缺乏毅力,害怕困难,不能用正确的观念战胜不合理的需求。在这些学生中,有许多实际上是具有是非判断能力的,但由于意志薄弱,正确的观念不能占上风,所以往往会产生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这些不良习惯又往往会使学生在采取不良行动时产生方便、自然,甚至舒适的情绪体验,从而成为其实现类似不良行为的内部动力。
三、单亲家庭学生“孤雁”心理的防治对策
(一)重视单亲家庭教育
1.父母要重新拾回生活的信心
单亲家庭面对离异或亡故的痛苦,家长应坦然而勇敢地面对现实,振作起来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单亲家庭父母要以宽容的心态立身行事,要学会对痛苦和懊恼的遗忘,遗忘有助于单亲家长的身心健康,遗忘是对仇恨的释放,对悲痛的解脱,对忧虑的拒绝,对疲惫的宽慰。惟有家长乐观地面对生活,才能驱散孩子心中的阴影,使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