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下半月》 > 2010年第7期
编号:12026637
生命使命教育的基本原理(2)
http://www.100md.com 2010年7月1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下半月》 2010年第7期
     维果茨基(1896~1934)在《思维与语言》等重要著作中[5],提出“最近发展区”概念。他强调了教学在发展中的主导性作用,论述了教学的关键不在于通过训练强化内部的心理机能,而在于激发形成目前还不存在的心理机能。他提出只有走在发展前面的教学,才是好的教学。实际上,他提出了在“适应”的基础上,要“超越”。

    老子的《道德经》中所表达的自然观,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那就是“道法自然”。“道法自然”的意思,可以理解为:适应自然、遵循自然、顺应自然、效法自然。“道法自然”,没有征服自然、毁坏自然、污染自然的意思;而是恰恰相反,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老子在《道德经》中写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

    科学发展观中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可持续的发展观,需要“道法自然”。“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四十二章》)。要达到“和谐”的境界,使之“天长地久”(《老子·七章》),“上善若水”(《老子·八章》)。同时,对待众生要慈爱,对待万物要勤俭,在天下人的面前要谦虚,为而不争,“不敢为天下先”(《老子·六十七章》)。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自然观”要反作用于“人才观”。人才的成长也必须“道法自然”,效法天地。《易经》上写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君子要向“天”学习,自强不息;君子要向“地”学习,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成为清华大学的校训,这既反映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人才观”,也突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自然观”。

    许多学校都在关注“学校文化”的建设,这有利于学校的发展 ......
上一页1 2 3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6027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