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下半月》 > 2010年第7期
编号:12026827
课堂里的暗示效应
http://www.100md.com 2010年7月1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下半月》 2010年第7期
     〔关键词〕课堂;暗示效应;小学生;实施策略

    美国心理学家谢里夫做了这样一个实验:他让大学生评价两段作品,告诉他们说,第一段作品是英国大文豪狄更斯写的,第二段作品是一个普通作家写的。其实这两段都是狄更斯的作品。结果大学生对两段作品作出了十分悬殊的评价:第一段作品获得了慷慨的赞扬,第二段作品却得到了苛刻的挑剔。

    这就是暗示效应。课堂中的言语、行为、环境等因素会导致暗示心理,诱导小学生的思维,由此会产生与之相应的结果:积极的暗示就得到了积极的结果,消极的暗示就得到了消极的结果。比如,名教师、骨干教师之所以能在课堂上调控自如,除了教学设计等方面的因素外,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他们善于运用暗示效应。实习教师、新教师常常会在有意无意间,给小学生一些消极的心理暗示,如“只是来和我们玩玩的大哥哥大姐姐”“还不是真的老师呢”“还没什么经验啦”等,这些消极的心理暗示影响了小学生对教师的认同感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3593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