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下半月》 > 2010年第8期
编号:12023262
略论生命教育视野下的生命观(2)
http://www.100md.com 2010年8月1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下半月》 2010年第8期
     此外,人之生命繁殖过程中所具有的自我复制和变异的现象也启示我们:当我们在获得生命遗传以成其为人的生命的同时,我们也接受了社会文化的遗产。无论我们自愿还是不自愿、自觉还是不自觉,我们生于父与母的关系之中,也一定都是在既有的社会文化与文明的氛围中成长的。而生命的变异现象在人的身上,决不仅仅意味着子辈与父辈在生理性实体生命和血缘性亲缘生命上的差异性,更要求我们在继承原有文化与文明传统的基础上,充分展示我们的社会创造力,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增添一些新的东西,让下一辈人能够生活得更好,这既是我们每一个人所肩负的社会责任,也是生命进化的内在要求。有许多人,与社会格格不入,拒绝社会文化与文明的熏陶,过着一种粗野的、不文明和孤独的生活,这种人生模式是有问题的;反之,也有一些人,只想享受现有的社会文化与文明的成果,放弃自我创新的能力,不努力去奉献一些什么,没有丝毫的社会责任感,这也是成问题的人生模式。

    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立于终极的意义来看待生命、生活与人生,必须意识到:人之生命是源于天地自然的,这可以说是人类生命性质之相同的方面;但生命表现于每一个人的生活上,则又各有不同,这可以说是人之生命相异的方面。这是因为,我们每一个人出生在特定的家庭,生活在特别的区域,隶属于某个民族与国家,承受着不同的文化与文明的传统。所以,一定的人际性社会生命构成了我们生活的差异性。一个人如果能很好地理解这一点,一方面去努力追求生活的多姿多彩,交朋接友注意多样化,得到生活的幸福与快乐;另一方面,从观念上去超越千差万别的现实生活,努力地在生命的源头上去与天下人之生命相沟通,克服生活的差异性,从而在现实人生中不去汲汲于个我一己之私的得失,不时时刻刻忙于种种的区分,也不成日里挖空心思地去你争我夺,这就达到了一个较好的生存状态,显现出了生命本源的同一性 ......
上一页1 2 3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6179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