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下半月》 > 2010年第8期
编号:12023486
小学语文教材中人物特征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
http://www.100md.com 2010年8月1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下半月》 2010年第8期
     〔摘要〕我国自实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以来,出现了几种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教材内容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为了更好地把握教材,促进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有必要深入分析教材内容。在教学实践中,笔者认真分析了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人物特征,并结合小学儿童社会化的发展要求,深入研究小学语文教材中人物特征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作用,力求从一个侧面来把握新课程改革的理念。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材;人物特征;儿童社会化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0)08-0011-02

    一、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人物特征适应了儿童社会化的发展要求

    社会化通常是指个体在社会影响下,通过社会知识的学习和社会经验的获得,形成一定社会所认可的心理—行为模式,成为合格社会成员的过程[1]。无论从个体生存与发展的意义上说,还是从人类社会整体生存与发展的意义上说,人类的社会化都是必要的。个人通过社会化而得以适应社会,获得发展的基点。社会则通过社会化而培育它的继承者,使得人类文化可以延续并在此基础上发展。

    小学阶段是儿童社会化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学生的学习是以接受社会化为主要任务的。在正式社会化机构——学校中,对个体社会化产生重大影响的一个重要途径是教科书。因为在教科书的编制过程中,社会的传统文化、主导价值观念及道德规范渗透于教材的各个方面。小学语文教材作为学生学习的正式教材,具有工具性功能和思想性功能,这种思想性功能对学生接受社会传统文化和社会价值观念,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学习社会角色具有重要作用,有力地制约着儿童社会化的方向和内容。而且教材中的人物势必构成了学生的“正式参照群体”,人物的性别、民族类别、国别、身份/职业、形象价值倾向和与现实的距离等各方面特征势必会影响学生个性人格、价值观、人生观及世界观的形成,并对学生接受社会的传统文化、社会的主导价值观念及社会规范产生重要作用[2]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7101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