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下半月》 > 2010年第10期
编号:12017391
一例“社交恐惧症”的案例报告(2)
http://www.100md.com 2010年10月1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下半月》 2010年第10期
     等有关事宜达成一致意见。

    第二阶段:心理咨询阶段,共进行了四次。第三、四次咨询主要采用森田疗法的理念来分析症状形成的机制——精神交互作用,让其领悟森田的理念,带着症状去生活,顺其自然。采用认知行为疗法来调整不合理认知并布置行为作业来验证自己的想法。第五、六次咨询,主要根据心理分析的原理来探讨其早期家庭教养方式对其性格的影响,寻找问题产生的真正根源,促使来访者的性格完善。

    第三阶段:结束巩固阶段,共进行一次。和来访者共同总结其在咨询过程中的收获,充分肯定取得的进步,使其将学到的东西运用到今后的生活中,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并与来访者协商,如有必要,半年内可进行一次回访,以便更好地巩固咨询的效果。

    4.知情同意

    咨询过程中,明确来访者的权利和义务。(略)

    八、咨询效果评估

    总共进行了七次咨询,来访者认为自己已基本痊愈,可以和同学有正常的接触和交流,心情很好,觉得自己终于走出了精神怪圈。虽然和陌生人接触时仍有一些紧张,但认为是正常的,不会对自己的情绪造成很大的困扰。在咨询中也发现他已能和我进行正常的目光接触,情绪有了很大好转,对其又进行一次心理测验,发现焦虑和恐怖指数有所下降,均在常模范围之内。

    九、咨询总结

    在此案例中的一个困惑是如何处理好咨询师与来访者的关系问题,我自己觉得这个问题很难把握得很准,有时和来访者可能走得太近,使来访者对咨询师产生了依赖,为了阻止他对咨询师过分依赖,而刻意去拉开距离,这样会使来访者受到伤害,会破坏建立起来的咨询关系,这也是在以后的咨询中需要注意的地方。在对来访者咨询的过程中,我再次领略到咨询的魅力所在,不是咨询师有多大的魅力来拯救别人,而是来访者自身的力量得到了挖掘,如果不是来访者忍着精神上的焦虑和痛苦坚持完成我布置的家庭作业,强迫自己与别人对视和交流,仅凭认知上的调整是远远不够的。咨询得以进行的另一个因素是良好咨询关系的建立,这既是咨询的基础,又推动了咨询的进程。

    另外作为咨询师自身,如何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还有待在以后的咨询实践和督导中去学习和强化。

    编辑 何 妍 终校 于 洪, 百拇医药(石英华 张世平)
上一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