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防新课改课堂教学中的逆向效应
〔关键词〕新课改 ;课堂教学;效应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研活动的广泛开展,观摩课、研讨课、评优课等各种形式的公开课可谓屡见不鲜。但冷静地观察与思考后发现,一些貌似遵循课改要求,实质背离课改理念的教学现象也应运而生。一些课堂,特别是一些公开课,成了形式的浮华堆砌,伴随新课堂而产生了种种负面效应。
1.教学设计的“路径依赖效应”
第一个使“路径依赖”理论声名远播的是于1993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道格拉斯·诺思,他用“路径依赖”理论成功地阐释了经济制度的演进。诺思认为“路径依赖”类似于物理学中的惯性,事物一旦进入某一路径,就可能对这种路径产生依赖,难以轻易改变。人们从事某项工作,开展某项活动时,总是习惯于先从已有经验中寻找方法和路子,即便是想对原有思维模式进行辨证扬弃时,也常常难以摆脱已有思路的影响。
一些公开课过分注重形式,开头说什么话,中间安排什么小技巧,“亮点”安排在什么地方,结尾设计个什么“高潮”,每个环节需要多少时间……由此,教师是绞尽脑汁、煞费苦心、施展浑身解数。这使教师产生对教学设计的“路径依赖效应”。几乎所有的公开课课堂都设计了七个环节:第一步创设情境,通过歌曲、小品、故事、时政新闻等形式来创设特定的情境导入。第二步划分小组,把全班学生划分成9~10个小组,把课堂按照划分的小组围成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学生围成一圈。第三步探究与发现,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或假设的问题,学生看书或查找相关资料。第四步小组合作讨论、汇报,各个小组成员根据自己在看书或查找资料的过程中出现的看法或思考的问题进行讨论,然后各小组推出代表进行汇报。第五步得出结论,先由学生小结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6440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