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心理问题诊断的基本流程与方法(1)
〔关键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理问题诊断
一、发现和界定心理问题是中小学生心理辅导的基础和前提
首先要明确心理问题不完全等同于缺点或错误,更不等同于有心理障碍或有精神疾病。它实际上是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现状与其所处年龄段应该怎么样之间的差距。而中小学生心理诊断则是指对学生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原因排查和分析,并给予直接的指导,排解心理困扰,对有关的心理行为问题进行诊断、矫治。对于极个别有严重心理疾病的学生,能够及时识别并转介到医学心理诊治部门。对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理解具有两个特征:一是对心理问题概念的中性定位,即对心理问题的定义主要从现实和理想之间的差距的角度来进行说明,不作价值的判断;二是对心理问题的理解更多的是从一种积极的立场出发,即从问题中发现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一步提升的空间。中小学生心理诊断最终是要实现对“问题”的把握,从而促进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全面提升。
对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把握,需要注意心理问题的性质、类别、层次性。性质可以分为心理偏差、心理障碍、心理疾病。类别分群体心理和个体心理问题。层次分“问题表征”“问题本体”和“问题根源”三个方面。心理问题表征即问题的呈现状态,是中小学生心理的现实状况与其理想状况的差距。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本体是阻碍中小学生心理理想状态得以实现的各种障碍,而心理问题的根源则是问题产生的各种原因。我们对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诊断,最先接触的往往只是问题的各种表征。这些表征自身并不构成问题,而只是预示着问题的存在。这需要我们通过各种心理问题表征的索引作用深入到中小学生心理的本体及其根源。
对心理问题的把握应该从对心理问题的感知开始。而我们感知问题的第一步就是要寻求中小学生心理的现状与其理想状态之间的差距。对中小学生心理现状的把握,我们可以通过深入中小学生班级和个体,采用量表测量、问卷调查、访谈以及查阅有关学生档案和背景资料等方式进行了解。对心理健康标准界定,一般包括三个方面:参考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标准;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关于应然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描述;社会、家长、教师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期待。这些要求、描述和期待与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之间的差距就是我们发现问题的重要线索。因此,我们可以依据心理健康教育大纲、心理健康教育专家以及社会各界对中小学生心理的期待进行比较,从比较中发现理想状态与现状之间的差距,进而获得有关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最初认识。在此过程中,我们可以采用“认知差距图”、SCL-90量表等诊断技术来发现心理问题。
群体心理问题可用认知差距图,认知差距图是把对影响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关键因素的评价通过一张图表标示出来,从对这些评价的差异中发现问题。其中,差异最大的一般预示着主要问题,而差异较少的则是相对次要问题。其基本做法是:第一,在横坐标上列出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因素的名称;第二,纵坐标标注对各个要素的评估分值,有1~10分,1分表示“无法接受”或“最不重要”,10分表示“最好”或“最受重视”;第三,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对不同对象进行调查,将结果在坐标系中显现出来;第四,通过对不同对象认知差异的比较,发现心理问题。
我们从心理健康教育理想状态与其现状之间的差距所获得的对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认识只是一种初步的、表面的和模糊的印象,还需要对问题本身作进一步的精确化。问题精确化的方法很多,大致包括关键词检验法、渐进具体化法、目标定向法等。例如,用关键词检验法界定“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问题,可从以下步骤入手。首先,写出问题的最初表述: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其次,列出这一表述中的关键词:“积极性”“学生”“不高”。再次,通过对关键词的不断追问明确问题的内涵:什么是积极性?衡量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标准是什么?是所有学生还是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最后,记录发现的核心问题。如可能的核心问题有:学生基础较差,难以适应教师的教学进度;教师上课单调,难以引起学生兴趣;学校只重学生的考试成绩,忽视学生多方面的发展等。
将学校中存在的各种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界定出来后,需要做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对这些问题进行排序,确定优先解决的问题。在具体确定诊断问题时,我们应着重考虑三个因素。第一,心理问题的重要性程度。对于那些事关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根本性和全局性问题,我们应优先考虑并重点分析。第二,心理问题的迫切性程度。问题重要但其影响不会很快显现的问题,在人力、物力有限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先搁置,优先解决那些需要立即解决的突出问题。第三,问题的可控程度。有些问题虽然很重要,也很紧迫,但是,就学校或辅导人员目前的实际情况而言,根本无力解决。或者有些问题的解决不仅需要学校自身的努力,还需要家庭的配合和支持。因此,对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诊断,应主要集中在那些既重要又紧迫,且是学校或辅导人员通过努力可以辅导的问题上。
二、分析和查找心理问题的内在原因及其结构是中小学生心理问题诊断的关键
发现和界定中小学生心理问题后,接下来就要深入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各种原因及原因之间的逻辑关系,从而将问题及其原因之间的结构清晰地展现出来。这是对中小学生心理问题诊断第一步的深化,也是下一步提出辅导方案的主要依据。那么,如何才能对所发现和界定的问题进行一种深入的结构分析呢?
首先,我们要多渠道获取有关问题的信息,从信息中提取问题的原因。这是对问题原因进行深入分析的前提。获取问题信息的方法主要有问卷量表、访谈、观察以及对相关文本材料的分析等。在对这些信息进行整理的基础上,通过思考推测,初步列出有关问题的可能原因。
其次,对所提取的问题原因进行类型分析,明确问题的具体指向对象。一般而言,对于问题原因的分析,要注意区分问题产生的因素与具体原因之间的区别。比如,学生厌学的原因可能有学生对学习没兴趣、教师教学方法不当、学生同伴影响、家庭变故等,这些原因可以大致分为生理因素、教师因素、家庭因素、环境因素等方面,而每个因素当中又包含具体原因。通过类型划分,我们即可以进一步认识问题产生的具体对象,又可以初步明晰问题之间的关系。
再者,对各个问题产生的因素进行因果分析,厘清不同问题原因之间的结构关系,从而剖析问题产生的内在机理。第一,要分析不同类型的原因与问题之间的密切程度。根据密切程度的不同,我们可将原因划分为直接原因、间接原因、背景原因、遗传原因、家庭原因、同伴交往原因等几个方面。所谓直接原因,就是指直接导致问题产生的原因。而造成直接原因的原因则是问题产生的间接原因。背景原因主要就是指那些作用于间接原因的社会背景、环境条件和文化思想观念等。第二,要从因果关系的角度对原因做更为精细的逻辑分析。我们对问题原因所做出的直接原因、间接原因、背景原因的区分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具有因果逻辑分析的意味,但这种因果分析还只是初步的,原因与原因之间相互作用的机理及其影响机制还需作更为深入和具体的分析。
为更好说明以上三个方面,我们以中学生早恋问题为例进行分析。学生早恋作为显现的问题存在,其产生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诊断者通过一系列诊断工具的使用,发现某校学生早恋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有:生理早熟、影视诱导、单亲家庭、留守亲情缺乏、同伴关系疏密。
学校对以上原因进行类型划分可以发现,这些原因基本上可归为学生直接原因、间接原因。直接原因包含同伴交往、生理原因、家庭原因等方面。由于家庭父母离异或长期留守,长期失去关爱;或者自身生理成熟较早等都可能导致早恋。那么,这些不同类型的原因哪些是学生早恋的直接原因,哪些是间接原因和背景原因呢?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初步认定学生、教师及其课堂教学是学生早恋的直接原因,而学校则是学生早恋的间接原因,社会则是作为背景原因使学生产生早恋。, http://www.100md.com(张鹰 吴晓川)
一、发现和界定心理问题是中小学生心理辅导的基础和前提
首先要明确心理问题不完全等同于缺点或错误,更不等同于有心理障碍或有精神疾病。它实际上是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现状与其所处年龄段应该怎么样之间的差距。而中小学生心理诊断则是指对学生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原因排查和分析,并给予直接的指导,排解心理困扰,对有关的心理行为问题进行诊断、矫治。对于极个别有严重心理疾病的学生,能够及时识别并转介到医学心理诊治部门。对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理解具有两个特征:一是对心理问题概念的中性定位,即对心理问题的定义主要从现实和理想之间的差距的角度来进行说明,不作价值的判断;二是对心理问题的理解更多的是从一种积极的立场出发,即从问题中发现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一步提升的空间。中小学生心理诊断最终是要实现对“问题”的把握,从而促进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全面提升。
对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把握,需要注意心理问题的性质、类别、层次性。性质可以分为心理偏差、心理障碍、心理疾病。类别分群体心理和个体心理问题。层次分“问题表征”“问题本体”和“问题根源”三个方面。心理问题表征即问题的呈现状态,是中小学生心理的现实状况与其理想状况的差距。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本体是阻碍中小学生心理理想状态得以实现的各种障碍,而心理问题的根源则是问题产生的各种原因。我们对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诊断,最先接触的往往只是问题的各种表征。这些表征自身并不构成问题,而只是预示着问题的存在。这需要我们通过各种心理问题表征的索引作用深入到中小学生心理的本体及其根源。
对心理问题的把握应该从对心理问题的感知开始。而我们感知问题的第一步就是要寻求中小学生心理的现状与其理想状态之间的差距。对中小学生心理现状的把握,我们可以通过深入中小学生班级和个体,采用量表测量、问卷调查、访谈以及查阅有关学生档案和背景资料等方式进行了解。对心理健康标准界定,一般包括三个方面:参考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标准;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关于应然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描述;社会、家长、教师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期待。这些要求、描述和期待与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之间的差距就是我们发现问题的重要线索。因此,我们可以依据心理健康教育大纲、心理健康教育专家以及社会各界对中小学生心理的期待进行比较,从比较中发现理想状态与现状之间的差距,进而获得有关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最初认识。在此过程中,我们可以采用“认知差距图”、SCL-90量表等诊断技术来发现心理问题。
群体心理问题可用认知差距图,认知差距图是把对影响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关键因素的评价通过一张图表标示出来,从对这些评价的差异中发现问题。其中,差异最大的一般预示着主要问题,而差异较少的则是相对次要问题。其基本做法是:第一,在横坐标上列出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因素的名称;第二,纵坐标标注对各个要素的评估分值,有1~10分,1分表示“无法接受”或“最不重要”,10分表示“最好”或“最受重视”;第三,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对不同对象进行调查,将结果在坐标系中显现出来;第四,通过对不同对象认知差异的比较,发现心理问题。
我们从心理健康教育理想状态与其现状之间的差距所获得的对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认识只是一种初步的、表面的和模糊的印象,还需要对问题本身作进一步的精确化。问题精确化的方法很多,大致包括关键词检验法、渐进具体化法、目标定向法等。例如,用关键词检验法界定“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问题,可从以下步骤入手。首先,写出问题的最初表述: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其次,列出这一表述中的关键词:“积极性”“学生”“不高”。再次,通过对关键词的不断追问明确问题的内涵:什么是积极性?衡量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标准是什么?是所有学生还是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最后,记录发现的核心问题。如可能的核心问题有:学生基础较差,难以适应教师的教学进度;教师上课单调,难以引起学生兴趣;学校只重学生的考试成绩,忽视学生多方面的发展等。
将学校中存在的各种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界定出来后,需要做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对这些问题进行排序,确定优先解决的问题。在具体确定诊断问题时,我们应着重考虑三个因素。第一,心理问题的重要性程度。对于那些事关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根本性和全局性问题,我们应优先考虑并重点分析。第二,心理问题的迫切性程度。问题重要但其影响不会很快显现的问题,在人力、物力有限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先搁置,优先解决那些需要立即解决的突出问题。第三,问题的可控程度。有些问题虽然很重要,也很紧迫,但是,就学校或辅导人员目前的实际情况而言,根本无力解决。或者有些问题的解决不仅需要学校自身的努力,还需要家庭的配合和支持。因此,对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诊断,应主要集中在那些既重要又紧迫,且是学校或辅导人员通过努力可以辅导的问题上。
二、分析和查找心理问题的内在原因及其结构是中小学生心理问题诊断的关键
发现和界定中小学生心理问题后,接下来就要深入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各种原因及原因之间的逻辑关系,从而将问题及其原因之间的结构清晰地展现出来。这是对中小学生心理问题诊断第一步的深化,也是下一步提出辅导方案的主要依据。那么,如何才能对所发现和界定的问题进行一种深入的结构分析呢?
首先,我们要多渠道获取有关问题的信息,从信息中提取问题的原因。这是对问题原因进行深入分析的前提。获取问题信息的方法主要有问卷量表、访谈、观察以及对相关文本材料的分析等。在对这些信息进行整理的基础上,通过思考推测,初步列出有关问题的可能原因。
其次,对所提取的问题原因进行类型分析,明确问题的具体指向对象。一般而言,对于问题原因的分析,要注意区分问题产生的因素与具体原因之间的区别。比如,学生厌学的原因可能有学生对学习没兴趣、教师教学方法不当、学生同伴影响、家庭变故等,这些原因可以大致分为生理因素、教师因素、家庭因素、环境因素等方面,而每个因素当中又包含具体原因。通过类型划分,我们即可以进一步认识问题产生的具体对象,又可以初步明晰问题之间的关系。
再者,对各个问题产生的因素进行因果分析,厘清不同问题原因之间的结构关系,从而剖析问题产生的内在机理。第一,要分析不同类型的原因与问题之间的密切程度。根据密切程度的不同,我们可将原因划分为直接原因、间接原因、背景原因、遗传原因、家庭原因、同伴交往原因等几个方面。所谓直接原因,就是指直接导致问题产生的原因。而造成直接原因的原因则是问题产生的间接原因。背景原因主要就是指那些作用于间接原因的社会背景、环境条件和文化思想观念等。第二,要从因果关系的角度对原因做更为精细的逻辑分析。我们对问题原因所做出的直接原因、间接原因、背景原因的区分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具有因果逻辑分析的意味,但这种因果分析还只是初步的,原因与原因之间相互作用的机理及其影响机制还需作更为深入和具体的分析。
为更好说明以上三个方面,我们以中学生早恋问题为例进行分析。学生早恋作为显现的问题存在,其产生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诊断者通过一系列诊断工具的使用,发现某校学生早恋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有:生理早熟、影视诱导、单亲家庭、留守亲情缺乏、同伴关系疏密。
学校对以上原因进行类型划分可以发现,这些原因基本上可归为学生直接原因、间接原因。直接原因包含同伴交往、生理原因、家庭原因等方面。由于家庭父母离异或长期留守,长期失去关爱;或者自身生理成熟较早等都可能导致早恋。那么,这些不同类型的原因哪些是学生早恋的直接原因,哪些是间接原因和背景原因呢?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初步认定学生、教师及其课堂教学是学生早恋的直接原因,而学校则是学生早恋的间接原因,社会则是作为背景原因使学生产生早恋。, http://www.100md.com(张鹰 吴晓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