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下半月》 > 2011年第9期
编号:12131957
“幸福心理效应”现象探析(2)
http://www.100md.com 2011年9月1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下半月》 2011年第9期
     5.幸福“分化效应”

    幸福“分化效应”与幸福“高原效应”紧密联系,是幸福“高原效应”的结果。由于“高原效应”呈“多元型”的客观指标,因而会导致幸福“分化效应”。分化结果可能出现多种心理现象:一种是“自我实现”,追寻幸福生活新的积极方式——如追求事业成功、社会服务、社会公益、社会义工,或者是运动、书法、旅游等活动;另一种是“自我刺激”,寻求刺激幸福感的替代物——如追求名誉、地位、享受,甚至是贪污腐化、美色、性欲刺激等;再一种是“自我陶醉”,寻求幸福的惰性诱因——如期望安逸、贪图享乐、满足现状、不思进取,缺失工作生活的目标动力,甚至出现“富二代现象”、“啃老族现象”和“富太现象”。

    影响幸福“分化效应”主观因素包括人的价值观、人生观和心理品质。尤其是心理品质,它是幸福“分化效应”的基础:积极心理品质可导致良好的心理效应,而消极心理品质可诱导不良的心理效应。因此,加强积极心理品质教育,有助于人对幸福感的认知和形成良好的幸福感。

    6.幸福“潮涨效应”

    经济学研究认为,“人民群众的生活需要是日益增长的”。也就是说,人们基本需要是不断提高的,即L点是动态的,随着社会进步而上升。人们的基本需要提高所产生的幸福感变化是一种心理效应现象,称作幸福“潮涨效应”。例如,当你没有自行车而步行时,见到别人有自行车,觉得如果自己有自行车会很幸福;当你有了自行车时又觉得别人有摩托车,如果自己也有摩托车该多幸福;而当你有了摩托车时又会觉得别人有汽车真幸福,如果自己有汽车定然更幸福;当你有了汽车,看到周围的大多数人都有汽车,幸福感持续不久也就降下来。又如20世纪50年代,人们对幸福的基本标准普遍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而现在则是“洋楼加汽车、美酒加咖啡”。

    幸福“潮涨效应”反映出“四个不断变化”:人们对基本需要不断提高,人们的社会比较参照体不断提高,社会“基本需要经济指标值”也在不断提高,人们的幸福感同样也在不断变化。反过来说,随着社会生活整体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会对基本需要不断提出新的高要求,这就出现幸福“潮涨效应”。

    综上所述,影响幸福的因素不只是人的基本需要,还有其他诱因,而最主要的是人的心理品质因素。了解幸福的“心理效应”,有助于人的幸福感的建构,也有助于对人的心理教育。

    参考文献:

    [1] 郑雪等.幸福心理学[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6.

    [2] 郑希付.健康心理学[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6.

    [3] 刘鸣.教育的最大目标应是孩子的终生幸福[N].南方日报,2011.6.5.

    [4]张卫等.感恩及其与幸福感的关系[J].心理科学进展,2010(5).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应用研究中心,广州,510631;暨南大学,广州,510631)

    编辑/何 妍 杨 怡 终校/于 洪, 百拇医药(吴发科 吴舒蔓)
上一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