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下半月》 > 2012年第2期
编号:12175309
中职生群体性事件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http://www.100md.com 2012年2月1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2年第2期
     〔关键词〕中职学生;群体性事件;班主任工作

    中职学校学生群体可分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正式群体通常指有正规的结构,为实现教育管理的目的而建立的群体,如班级、寝室。非正式群体则是由学生自发形成的,如来自同一生源地区的“老乡会”,个性相似、兴趣相投的“朋友会”。在校园中发生的群体性事件,大多以班、寝室或生源地区为群体而进行。

    一、引发群体性事件的原因

    1. 从中职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分析

    (1)独立意识

    学生的独立意识增强,不愿受到老师、家长的约束,对学校和家庭的教育管理存在逆反心理,对一些事物的判断,愿意坚持自己的意见,对一些传统的、权威的结论持异议,往往会提出过激的批评。

    (2)自控能力

    学生好胜心强,情绪易急躁,自控能力和自律能力差。遇事不冷静,容易冲动,不考虑后果,常常为一点小事而情绪失控,做出不应该做的事情;或者为了一点不同的看法而争论不休,甚至大打出手。

    (3)分辨是非能力

    部分学生辨别是非能力差,法制意识淡漠,没有社会责任感。由于社会经验、生活经验的不足,遇到问题或发生矛盾时往往不能采取办法妥善解决,易做傻事,违反校规校纪,甚至国家法律法规。

    (4)同龄人的影响

    学生重视自己在同龄人中的形象,渴望被同龄群体接受并认可。许多中职学校学生住校,但由于独立生活能力差,自理能力差,对环境表现出极度不适应,内心脆弱,有较强的孤独感。“同病相怜”的处境使他们彼此理解,在同龄群体中更易受到相互影响。

    (5)异性的交往

    学生在与异性同学交往中渴望了解对方、接近对方,希望对方注意自己、喜欢自己。男女之间互相欣赏,互相吸引,这是走向成熟的表现,但由于年龄、知识和社会经验等原因,学生对情感、人生的真正涵义缺乏深入理解,不知道如何正视自己的情感、把握自己的情感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7216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