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下半月》 > 2012年第6期
编号:12231233
文化冲突在我国心理咨询中的表现及对策(2)
http://www.100md.com 2012年6月1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2年第6期
     三、如何应对心理咨询中的文化冲突

    既然文化冲突在我国心理咨询中有如此多的原因与表现,那么我们必须要有相应的对策,笔者认为,这个对策就是要将心理咨询本土化。

    (一)应用本土化心理咨询的必要性

    人的心理无论从什么角度去分析,都显示着其历史的规定性,每个人的心理无不与他所生活的国家、民族的文明方式和文化模式相契合。因此,对中国人心理的研究应针对中国的国情和国民素质的现实,探讨和建构中国本土的心理健康和咨询理论;其逻辑起点和科学起点只能是生存于中国的社会环境中,并在中国的民族历史文化发展中生长起来的中国人的心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做好符合中国国情的心理咨询。

    (二)本土化心理咨询的具体方式

    西方的许多心理咨询与治疗模式,并不适合中国文化背景下人的心理问题的解决。现有中国文化仍带有很强的农业社会特征,“人情、权威崇拜、面子”仍是民族性格的核心。因此,本土化的心理咨询与辅导方式可以有如下几种。

    1. 朋友关怀式心理咨询

    中国人的过分注重社会接纳而非自我接纳,人与人之间存在着较强的人际依赖和人际制约,人们之间更加强调群体意识和社会责任、强调社会价值和集体利益,这样一种特点,与西方人所认为的,人是与社会和文化相分离而独立存在的个人,并强调个人价值至上的观念是相矛盾和冲突的[3]。中国儒家强调人际关系中相互依存的一面。当人际关系发生矛盾冲突时,中国人倾向于避争斗,讲究“和为贵”“忍为尚”,不偏激。目前在我国,绝大多数人在有了心理问题之后,首先想到的就是找朋友或亲人倾诉,在倾诉中得到安慰,从而获得心理压力的解除 ......
上一页1 2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6247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