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下半月》 > 2012年第10期
编号:12314688
西方心理咨询理论视野的《西游记》人物关系解析(2)
http://www.100md.com 2012年10月1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2年第10期
     取经过程中,尽管唐僧肉眼凡胎,没有什么本事,孙悟空等徒弟本事高强,但他们是他的徒弟,必须服从他的领导。这种情况可以解读为在咨询过程中,一切活动都必须基于当事人的利益。在《西游记》第十四回“心猿归正六贼无踪”中,孙悟空刚刚被唐僧从五行山解救出来,一心要保护唐僧西天取经,但是在他打死六个毛贼之后,受不了唐僧的絮絮叨叨,一赌气走了。这时候观世音出场,送给唐僧一个“唤做‘定心真言’”的紧箍咒,“他若不服你使唤,你就默念此咒,他再不敢行凶,也再不敢去了。”[6]这个紧箍咒可以解读为咨询伦理规范,正是它保证咨询师必须以当事人的利益为最高利益,不得损害当事人的利益。在他们师徒终成正果后,孙悟空让唐僧给他取下紧箍咒,唐僧让他摸摸看,却早已没有了。这个情节可以解读为随着咨询关系的结束,咨询师和当事人之间的关系就不再需要咨询伦理规范的约束了。

    在这个咨询关系当中,唐僧是一位很理想的当事人,他原本是极具慧根的如来佛二徒弟金蝉子,可以解读为他具有自我实现的倾向,实际上这种自我实现的倾向不但唐僧有,而且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白龙马以及妖魔鬼怪都有。小说中的妖魔鬼怪,不管是下凡的还是土生土长的,其奋斗目标主要是“苦炼人身”。四个徒弟可以腾云驾雾,孙悟空更是一个跟头十万八千里,一顿饭一杯茶的功夫可以从取经途中任何一个地方往返西天佛祖处几个来回 ......
上一页1 2 3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4965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