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华中医学杂志》 > 2012年第7期
编号:12239202
地方养老,百花齐放
http://www.100md.com 2012年7月1日 《中国信息界.e医疗》 2012年第7期
     中国的特殊国情决定了我国养老以居家养老为主,数据显示,我国90%的老人采用家庭养老的方式,7%的老人在社区养老,仅有3%的老人选择在机构养老。在整体的大背景下,不少地方都在因地制宜,根据自身情况积极进行养老实践,地方养老百花齐放。

    河北:创新养老服务体系新模式

    推进“多院合一”民政事业服务中心建设。

    2007年河北省的农村五保集中供养率仅为15%,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1个百分点。从2008年开始,河北省集中力量在农村敬老院建设上寻求突破,基本解决五保对象的集中供养问题。省财政专门安排奖补资金,支持各地敬老院的建设。

    经过几年的努力,2011年底全省五保供养床位数达15.7万张,集中供养率达60%以上,比全国高出20多个百分点。从实际出发,实行了“五个一”工程(建一个小菜园、一块小良田、一个小猪舍、一个沼气池、一套太阳能),丰富了功能,节约了费用,一举多得。
, http://www.100md.com
    在集中建设农村敬老院的过程中,发现民政系统的福利机构普遍存在规模小、功能弱、布局散、设施破、环境差等问题。这些机构虽功能相近性质相似,但各自独立各成一体。着眼于整合这些资源,提高建设和服务水平,按照统一领导、一院多制、分区管理、经费来源渠道不变的原则,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建设“多院合一”民政事业服务中心的尝试和推广。省、市、县(市、区)三级财政共投入资金30多亿元。到2011年底,全省县建县管敬老院达到630所,其中“多院合一”型达到164所(床位数3.5万张)。

    2011年春节期间,胡锦涛总书记在保定顺平县视察,对“多院合一”模式给予了充分肯定。

    开展农村互助幸福院建设。

    2008年,邯郸市肥乡县前屯村创建了河北省第一家农村互助幸福院,由村集体提供场地及水、电、暖等基础设施,吃、穿等生活用品由入住老人自己负担,老人之间互相照顾、互相服务。农村互助幸福院是新时期、新形势下农民的一个创新、创造和创举,它的核心是穷要养老,也能养老,只要政府搭建平台,空巢老人完全可以利用互助的形式实现养老。
, 百拇医药
    2011年初,民政部部长李立国深入到肥乡县调研,给予了充分肯定,并明确了定位、定向、定策等重大问题,认为“农村互助幸福院是一个新生事物,符合农村实际,代表了农村养老的发展方向”。

    实现“一键通”呼叫网络全覆盖。

    居家养老是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重头戏。河北省按照有房、有网、有服务的“三有”要求,立足于政府主导、少花钱,采取以市场换网络的办法,在全省开展了以“12349”民政服务热线为主的多种模式的居家养老呼叫服务网络建设。

    到2011年底,“一键通”已覆盖到了全省所有的172个县(市、区),入网老人达到37万多人,服务加盟商达到3万多个。在实际操作中,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 由民政部门组织指导,网络公司与投资商合作建设呼叫中心,搭建服务平台。各类服务商和老年人加入网络,实现供需对接,使老人足不出户,就能够及时、方便、快捷地享受到医疗急救、家政服务、商品配送、生活照料等多方面服务。
, http://www.100md.com
    北京:创新构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

    为解决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问题,北京市以促进社会管理创新、全面提高养老管理和服务水平为目标,确立并实施了“9064”养老服务模式,初步构建起“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

    实施“九养”政策。

    北京市按照“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个人自愿”的原则,整合公共财政、福彩公益金、残疾人保障金、失业保险金等各种资金,统筹考虑养老、助残和就业等工作,提出系统解决居家养老(助残)问题的思路和办法。

    开展万名“孝星”和千家为老服务示范单位命名活动;建立百岁老人补助医疗制度,并于2011年将范围扩大至95岁;为老年人、残疾人每人每月发放100元养老(助残)券,使有需求且符合条件的老年人、残疾人享受到政府购买服务补贴;建设托老(残)所5305个,为日间托老托残创造了必备条件;招聘了4400名养老(助残)宣传员;为全市配备322辆养老(助残)无障碍服务车;为4万户家庭进行了无障碍改造;向有需求的老人、残疾人配备近20万台“小助手”电子服务器。
, 百拇医药
    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基本满足了90%的老年人居家养老社会化服务需求。

    完善社区托老护理功能。

    完善市、区(县)、街(乡镇)、居(村)养老管理和服务功能,提供教育、文化、体育、科技活动场所,承担日间托老、就餐、精神慰藉等管理和服务工作。开展社区护理院建设试点工作,推广社区托老助残经验,解决老年人社区托老问题,重点满足6%高龄、独居、空巢、生活不能自理以及需临终护理的老年人的养老需求。

    加快建设养老机构。

    2008年,北京市养老床位总数只有4万张,“十一五”期间,北京市按照养老机构“四化”发展新思路,通过政府统筹和政策引导,养老机构快速发展,特别是2009年和2010年,连续两年新增1.5万张养老床位列为市政府折子工程和为民办实事重大项目。通过对床位的财政补贴等扶持政策和资金引导措施,有力地促进了养老机构的快速发展。截至2011年底,全市共有养老机构401家,建成床位7万张,其中社会办养老机构的床位占全市总养老床位的60%。
, http://www.100md.com
    上海: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30张

    截至2011年底,上海享受社会养老服务人数占全市户籍人口的10%以上,其中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人数扩大到26.2万人,占全市户籍老年人口的7.5%;养老机构床位发展到10.2万张,占全市户籍老年人口的3%,率先实现了国家《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年~2015年)》“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30张”的目标,初步形成了“家庭自我照顾、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养老服务”为一体的“9073”养老服务格局。

    加快发展养老设施。

    将新增养老床位列为市政府实事项目推进。“十一五”期间,连续5年建成5万张养老床位。目前,全市有养老机构631家,公办养老机构床位数占48%,民办养老机构床位数占52%。

    发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通过政策引导、财力补贴、服务购买等方式,积极调整社会资本投资养老服务,鼓励社会公益组织参与养老机构、社区老年人日托等服务提供。
, 百拇医药
    统筹服务资源。盘活存量、创造增量,通过闲置厂房、宾馆旅社的功能转换,建造社区型养老机构;有78家养老机构纳入了医保联网结算,为入住老人就医提供方便。

    推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

    建立与补贴机制相结合的养老服务需求评估制度。按照《上海养老服务需求评估标准》统一开展老年人身体状况评估,评估后属于经济和生活自理困难的老人,由公共财力提供服务补贴。

    建立服务机构和队伍。在市、区县、街镇三个层面建构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网络,成立233家社区助老服务社,建成社区老年人日间服务中心326家,社区老年人助餐服务点450家,形成3.3万人的社区助老服务员队伍,600多人的养老评估员队伍。

    拓展服务内容。拓展以“六助”(助餐、助洁、助急、助浴、助行、助医)为主要内容的社区中心、老年人助餐点的就餐、助浴、养生、精神慰藉等服务。服务普及26.2万名居家老年人,其中约13.3万名老人经评估得到服务补贴。

    营造良好社会环境。

    推进老年活动室社区全覆盖。全市社区老年活动室有5912个,丰富老年人晚年精神文化生活。

    推动社会有待老年人。对全市70岁以上老年人享受乘车、乘轮渡、进公园、看电影、购物、看病等优先、优惠和优待服务,以及对百岁老人发放长寿补贴等。

    动员社会关爱独居老人。在全市组织建立由助老志愿者等组成的15万人的关爱员队伍,为独居老人提供结对关爱服务,安装紧急呼叫装置,提高老年人的生活独立性和生活质量。,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