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糖尿病之友》 > 2012年第1期
编号:12826517
为何越养生越不健康
http://www.100md.com 2012年1月1日 糖尿病之友 2012年第1期
     几年前,曾经被众星捧月的张悟本养生神话破灭后,让我们不得不反思:人们追逐科学的养生是否偏离了方向,理解养生的含义是否混淆是非,制定养生的方案是否以偏概全,认识养生的功效是否夸大事实。请跟随记者一起去病房里听听那些养生故事,看看您是否也有此经历。

    养生要有度

    林先生自3年前体检查出患了2型糖尿病,经常胡吃海喝的他开始注意保养身体了,尤其是在饮食上有了节制,不再像以前整天的浊酒鱼肉;不仅如此,为了更好地配合降糖治疗,他还学起了食疗养生。

    当记者问及林先生平时的养生之道时,他苦笑一声说:“现在也正困惑着呢……”原来,他有两个朋友,最近在体检时分别被查出患有肾结石和胆囊炎,而他本人最近也时犯胃病。最令人奇怪的是,在一帮朋友当中,就数他们仨个最讲究养生了,然而这次他们的健康却纷纷亮起了红灯。那些平时胡吃海喝的其他朋友,反倒相安无事。林先生觉得很困惑,难道这养生还养出病来了?
, 百拇医药
    2008年5月,在刚确诊为糖尿病时,林先生非常紧张。医生劝他不要有心理负担,只要平时注意控制饮食,另外适当地运动,就不会有太大问题。可林先生并不懂如何科学地控制饮食,因怕血糖升高就什么也不敢吃。回想初患病时自己的饮食经历,他不禁感慨:“几乎天天吃蔬菜,不吃主食,算下来一年只吃10斤白面。怕血糖升高,连水果也不敢吃,经常是拿起水果咬了一口又放下。”

    顿顿以菜充饥的林先生,一年下来,体重居然减了60斤。可林先生觉得自己还没有达到医生的要求,所以每天饭后加长了散步时间,以此增加热量消耗。2011年中旬的同学聚会上,许久不见的老同学都惊讶林先生像变了一个人似的,没有了往日的神采奕奕。

    养生需辨证

    日子难挨地过下去,到了2011年10月,林先生身体开始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先是体质大不如从前,接着又发生了多次的低血糖。这些问题让林先生百思不得其解——难道以前防治糖尿病的方式不对吗?林先生觉得应该转变思路。
, 百拇医药
    一次偶然的机会,林先生去书店看到了有关糖尿病的书籍,书中的科学讲解让他茅塞顿开,他似乎一下子找到了解决自己病症的答案。于是买了几本书回家,并按照书本的知识,仔细钻研起治疗糖尿病的方法来。陪林先生一起来看病的亲友告诉记者:“那段日子里,他整天把自己关在书房里,好像真能研究出什么道道来。”

    当记者问林先生是否找到“科学” 的治疗方法时,他尴尬地笑笑说:“毕竟不是学医出身,书上的知识根本看不懂多少,不过有本通俗易懂的食疗养生书倒是提起了我的兴趣。记得书中介绍了各种食疗养生方案,不仅配比了花样繁多的菜谱,还点明了各种菜谱对人体健康的好处。”

    林先生仔细翻看后,觉得书上的内容说得在理,于是他就做起了自己的养生食疗师,并制订了一系列的计划:首先要弥补自己体质的不足,再结合糖尿病的症状配合治疗。可没想到,补了还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林先生肠胃极不舒服。无奈又来到了医院。

    原来林先生看书上说吃羊肉可驱散寒冷、温暖心胃,还可以补气益血,为了配合冬季的时令节气,林先生就连着很长一段时间吃羊肉、喝肉汤,结果吃得自己口干舌燥、嘴唇开裂、鼻头红肿,甚至烦躁失眠、肠胃不适。要说林先生吃得也不多,每日严格限制在2两左右,可为什么就会吃得肠胃不适呢?
, http://www.100md.com
    医生告诉记者,中医讲究辨证观念,任何食物都要遵从适度的原则,每种食物都有其自身属性。同样,人体也分为寒热两种体质。在饮食上,两种不同体质的人,吃的食物也应有所不同。林先生属于热性体质,而羊肉是热性的食物,本身热性体质的人,一旦吃多了羊肉,必定出现上火、肠胃不适等症状。

    吃出来的病不能再吃回去

    听完林先生的故事,病房里一阵热闹,吴女士说自己也是一位2型糖尿病患者,最近听了一些有关膳食的养生讲座,对养生也有了自己的一番见解:“俗话说:‘病从口入’。反过来想,通过饮食调理,疾病是不是还能再吃回去?”

    听到这儿,病房里不少患者也点头表示认同。但是通过膳食是否可以治疗疾病,它们之间有何相关性,大家可能并不了解。

    秦英副主任医师告诉大家,合理的膳食的确是配合治疗慢性疾病的重要因素,但是,仅仅靠饮食调理往往还不能控制高血糖、高血压和纠正血脂异常。即使一部分轻型的肥胖的糖尿病患者通过饮食和运动可以将血糖控制到正常或接近正常范围,但饮食和运动的作用仍然是有限的和难以持久的,随着病程的延长,这些患者同样需要服用药物治疗。任何疾病的治疗都是个体化的治疗,必需结合个体的情况来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而药物治疗是治疗方案的关键因素。

    但是,合理膳食只是降低慢性疾病危险因素中的一个,而不是唯一的因素。年龄、性别、遗传、高血压、血脂异常、超重和肥胖、不健康膳食、缺乏体力活动、吸烟、精神压力过大、过量饮酒等也会增加发生慢性病的风险。我们都知道,慢性疾病的危险因素常是协同作用的,即两个因素同时存在时,其致病作用远远高于两个因素单独存在时的作用之和。因此,治疗慢性疾病应该针对所有的危险因素进行综合干预,这样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百拇医药(于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