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让恐惧带走你的幸福
编者导读
病魔夺走父亲健康的同时,也夺走了这个家庭的幸福,那个花季的女孩是在怎样的恐惧和无助下度过了11年。慢慢的,她可能忘记了那个阴影。可是当她自己患上糖尿病时,那些关于疾病和死亡的烙印,重现眼前。她担心某些搁置于记忆角落的结果再次发生,担心每时每刻都无法投入到正常的生活中去……
父亲确诊为糖尿病时,我还是个11岁的小女孩。父亲患糖尿病11年中,没有好好看过医生。在我大学毕业的前一年,他因尿毒症病逝,那年我22岁。“身体浮肿,眼窝凹陷”——这是父亲留给我最后的印象。事情过去14年了,就在这种灰色阴影渐渐消去的时候,一次例行检查中我被怀疑为糖尿病患者。当医院的确诊通知单发下来后,我内心十分恐惧,头脑里反复出现父亲浮肿的身体、凹陷的双眼。白天根本无法正常工作,总怕自己也会和父亲一样早早离世。
早期负性事件对今后生活的影响
人们常常陷入某一种恐惧之中,忽略当下应想应做的,从而被情绪带走。并最终表现为担心某些结果的发生,产生焦虑。从某种意义上说,所有的焦虑根源都与死亡有关。我们先来理解患者对糖尿病的恐惧:恐惧往往存在于人们成长经历中的负性事件而留下的创伤,如果没有足够的心理能量,以及家庭、社会等健全的支持系统,就会像病例中的患者一样陷入恐惧之中而无法自拔。
青年时代的人格塑造十分关键
青少年时代的成长环境和模式对一个人的心理特征和人格塑造非常重要。如果在这个时期遇到某些负性事件,产生的不良情绪如焦虑、恐惧、担心等,若当时没有得到正确诱导,即使过去很长时间,仍会在人的潜意识中留下深刻烙印,不能被真正遗忘。
在成人期后,当患者再次遇到与之相关的负性事件,潜意识存在的负性事件就被重新忆起,将当下的负性情绪放大,最终使人感到焦虑、恐惧、担心等。假如患者的父亲不是患糖尿病过世,那么,她对糖尿病的担心可能不会如此明显。
由生病引起的心理问题
许多时候,器质性疾病经过医治后未必影响生活,而由于生病引起的心理问题,却让人茫然无措。就如患者在得知自己患糖尿病后,表现出无法正常工作的反应,这就是患者在压力之下产生的焦虑情绪。如不能及时排解,那么患者就可能会患上神经症性焦虑,乃至焦虑症。这时患者需要及时进行调整和干预。如果患者可以自己短期调节过来最好;如果效果欠佳,建议寻求正规的心理咨询,必要时到医院就诊。
治疗建议
1.患者可以通过持续的科学治疗,遵医嘱进行日常饮食锻炼,将病情控制好。
2.找出患者焦虑的根源,从现实的角度去做些事情,让那些“担心”更少发生。
3.待患者的病情稳定,且焦虑恐惧的情绪得到缓解,应早日回归到正常的生活和工作中去。
(编辑/杨洁), 百拇医药(闵宝权)
病魔夺走父亲健康的同时,也夺走了这个家庭的幸福,那个花季的女孩是在怎样的恐惧和无助下度过了11年。慢慢的,她可能忘记了那个阴影。可是当她自己患上糖尿病时,那些关于疾病和死亡的烙印,重现眼前。她担心某些搁置于记忆角落的结果再次发生,担心每时每刻都无法投入到正常的生活中去……
父亲确诊为糖尿病时,我还是个11岁的小女孩。父亲患糖尿病11年中,没有好好看过医生。在我大学毕业的前一年,他因尿毒症病逝,那年我22岁。“身体浮肿,眼窝凹陷”——这是父亲留给我最后的印象。事情过去14年了,就在这种灰色阴影渐渐消去的时候,一次例行检查中我被怀疑为糖尿病患者。当医院的确诊通知单发下来后,我内心十分恐惧,头脑里反复出现父亲浮肿的身体、凹陷的双眼。白天根本无法正常工作,总怕自己也会和父亲一样早早离世。
早期负性事件对今后生活的影响
人们常常陷入某一种恐惧之中,忽略当下应想应做的,从而被情绪带走。并最终表现为担心某些结果的发生,产生焦虑。从某种意义上说,所有的焦虑根源都与死亡有关。我们先来理解患者对糖尿病的恐惧:恐惧往往存在于人们成长经历中的负性事件而留下的创伤,如果没有足够的心理能量,以及家庭、社会等健全的支持系统,就会像病例中的患者一样陷入恐惧之中而无法自拔。
青年时代的人格塑造十分关键
青少年时代的成长环境和模式对一个人的心理特征和人格塑造非常重要。如果在这个时期遇到某些负性事件,产生的不良情绪如焦虑、恐惧、担心等,若当时没有得到正确诱导,即使过去很长时间,仍会在人的潜意识中留下深刻烙印,不能被真正遗忘。
在成人期后,当患者再次遇到与之相关的负性事件,潜意识存在的负性事件就被重新忆起,将当下的负性情绪放大,最终使人感到焦虑、恐惧、担心等。假如患者的父亲不是患糖尿病过世,那么,她对糖尿病的担心可能不会如此明显。
由生病引起的心理问题
许多时候,器质性疾病经过医治后未必影响生活,而由于生病引起的心理问题,却让人茫然无措。就如患者在得知自己患糖尿病后,表现出无法正常工作的反应,这就是患者在压力之下产生的焦虑情绪。如不能及时排解,那么患者就可能会患上神经症性焦虑,乃至焦虑症。这时患者需要及时进行调整和干预。如果患者可以自己短期调节过来最好;如果效果欠佳,建议寻求正规的心理咨询,必要时到医院就诊。
治疗建议
1.患者可以通过持续的科学治疗,遵医嘱进行日常饮食锻炼,将病情控制好。
2.找出患者焦虑的根源,从现实的角度去做些事情,让那些“担心”更少发生。
3.待患者的病情稳定,且焦虑恐惧的情绪得到缓解,应早日回归到正常的生活和工作中去。
(编辑/杨洁), 百拇医药(闵宝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