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心理科学进展》 > 2006年第1期
编号:11264173
自我同一性理论与经验研究(2)
http://www.100md.com 2006年11月2日 《心理科学进展》 2006年第1期
     Waterman认为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同一性强度会增加,可倒退这一现象却说明了个体随着年龄的增长同一性强度有可能减弱,这说明了同一性状态这一操作性定义有问题还是另有其他原因(如社会文化因素)?

    对于同一性状态是否代表了同一性这一构念,在1999年曾引起了广泛的争论[2],但多数人仍认为虽然同一性状态不能代表全部的同一性含义,但还是有一定的构念效度的。正如Waterman所说,同一性状态只代表了从自我同一性的某一个角度对其进行了研究,其他研究者可以从其他角度对其进行研究,这并不会使同一性状态这一视角逊色。Waterman的这一论断是有根据或者说得到实证证明的。例如Berzonsky从同一性风格角度来研究自我同一性[7],认为个体是有不同的探索取向的,这些取向大致可分为信息风格(informational style)、规范风格(normative style)、弥散/回避风格(diffuse/avoidant style)。信息风格的人主动探索各种选择,寻求信息,并形成灵活的承诺。规范风格的个体很少对各种选择进行探索,很容易屈从于权威和教条,承诺不灵活。弥散/回避风格的个体逃避或推迟探索,不愿面对做出决定的过程。研究表明这3种探索风格与同一性状态是有一定的一致性的。现在也有人从解决问题能力这一角度研究自我同一性,试图找到它与同一性风格、同一性状态之间的联系。

    既然同一性状态这一操作性定义基本上是没有什么问题的,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随着年龄的增加同一性强度会减弱这一现象呢?这就不能不令人想到社会文化情境这一重要因素 ......
上一页1 2 3 4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989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