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心理科学进展》 > 2006年第1期
编号:11264165
国外社会惰性的理论与相关研究概述(3)
http://www.100md.com 2006年11月2日 《心理科学进展》 2006年第1期
     4.2 Miller的社会惰性形成过程模型

    Miller认为,社会惰性行为与自我效能感、群体效能感有着密切关系[19]。首先是群体效能感会影响个体的自我效能感和坚持性(persistence),个人坚持性会影响个人努力与群体成员努力程度。个人的自我效能感会影响个体的个人的支持性和努力程度,个人的努力程度也会影响群体成员的努力程度。同时,群体自我效能感会影响群体成员的努力程度。经过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该模型得到了验证。本文认为,这个模型的重要价值在于明确了个体自我效能感、群体效能感与努力程度的关系,阐明了坚持性在其中的重要作用,但是这个模型过于简单,不足以揭示社会惰性形成的复杂机制。

    5 存在问题与启示

    目前对社会惰性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社会惰性的概念界定,社会惰性的形成及其与相关因素的关系上。这些研究结果加深了我们对社会惰性现象的理解,但已有研究也存在以下不足。

    5.1 已有研究所得到的结论并非完全一致有些问题尚待进一步研究

    目前,社会惰性与相关因素关系的结论存在较大分歧。例如,研究者普遍认为,社会惰性的发生与群体情境有着密切关系,一般来说,群体规模越大,社会惰性行为越容易发生,但是有的研究者认为,社会惰性的发生与个体是否意识到社会惰性行为存在有关,如果个体没有意识到存在社会惰性行为,就不会表现出社会惰性,与群体规模无关 ......
上一页1 2 3 4 5 6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543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