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心理科学进展》 > 2006年第2期
编号:11039493
学习不良鉴定的能力-成绩差异模型(1)
http://www.100md.com 2006年4月1日 《心理科学进展》 2006年第2期
     摘要 对能力-成绩差异模型的研究进行分析将促进学习不良鉴定研究的发展。文章在简要回顾了能力-成绩差异模型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发展情况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了能力-成绩差异模型当前的研究状况。已有的研究表明,能力-成绩差异模型在理论基础、效度、信度等方面都存在较多的争议。未来的研究应该努力构建支持能力-成绩差异模型的理论定义,完善现有的操作定义;同时补充其他的鉴定标准,建立更为有效的鉴定程序。

    关键词 学习不良,能力-成绩差异模型,鉴定。

    分类号 B844

    自Kirk首次提出学习不良概念以来,学习不良的研究已逐渐成为心理学及教育学等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在学习不良的研究中,对学习不良者的鉴定是必需的基础性工作,只有确定了学习不良者,才能对其进行研究和教育干预。因此,不少研究者将大量的精力投入到这项工作中去,并提出了多种学习不良的鉴定方法,如临床诊断模型、心理加工能力诊断模型、能力-成绩差异模型(ability-achievement discrepancy model)和基于干预反应的模型(response to intervention 简称RTI)等[1]。在这些方法中,使用最为广泛的是能力-成绩差异模型。这种鉴定模型是通过比较学生的实际成绩与其潜在能力所期望达到的学业成绩之间的差异来界定学习不良者。而潜在能力是以智力(IQ)来代替的,通常也称这一模型为智力(或IQ)-成绩差异模型。作为应用最为广泛的学习不良鉴定方法,能力-成绩差异模型从产生之初,就引起了许多的争议。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这些争议非但没有停止,反而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因此,有必要对这些相关的争论进行梳理,进一步澄清能力-成绩差异模型的优点与存在的问题,以促进相关研究的发展。

    1 背景

    多年以来 ......
1 2 3 4 5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7051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