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力电子游戏对攻击行为及相关变量的影响(3)
3 暴力电子游戏影响攻击行为的心理机制和特点有关暴力电子游戏对攻击行为影响的心理机制的理论探讨,借鉴了以往暴力媒体如电视、电影对攻击行为影响的相关理论,大致经历了如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上世纪80年代及以前):以行为主义观点为主,代表性理论为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Social Learning Theory)[28]。该理论认为人们学会攻击反应就像人们学会别的复杂形式的社会活动一样,都是通过直接经验或观察学习得来的。玩暴力电子游戏者通过模仿、强化来学会特定的攻击认知和攻击行为。
第二阶段(上世纪80~90年代):以认知主义观点为主,Buchman和Funk认为玩暴力电子游戏可能会减少游戏者对受害者的同情并使其更倾向于把周围世界看作是一个危险的地方[1]。他们发现攻击者对受害者的同情要低于非攻击者,在暴力电子游戏中攻击目标往往被描绘为应该被攻击的,这可能导致游戏者同情减少并容易使其产生攻击倾向。
第三阶段(上世纪80~90年代):以认知联结主义观点为主,代表性理论为Berkowitz的攻击行为的认知新联结模型(Cognitive Neoassociation Model of Aggression)[29~31]。该理论是认知主义观点的进一步发展,它用现代神经理论与认知主义相结合的认知联结主义观点来解释攻击行为的产生。该理论认为当人反复接触攻击行为时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752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