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损伤问题的心理学研究述评(1)
摘要 体育运动中损伤的发生率日益增高,从心理学的角度研究运动损伤的发生和康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对近年来心理学研究运动损伤的理论模型、运动损伤变量的操作定义以及研究影响运动损伤发生和恢复的心理因素的视角进行了分析和讨论,从中揭示出现有的运动损伤理论模型存在的不足、不同运动损伤变量指标操作定义的优缺点以及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影响运动损伤发生和恢复的心理因素的观点;并在此基础上,展望了未来运动损伤的心理学研究。
关键词 运动损伤,心理学,理论模型,操作定义,发展。
分类号 B849
随着体育运动的发展和参与人数的增多,体育运动中损伤的发生率也日益增高。澳大利亚研究者的一项调查统计显示,在竞技领域中大约有51%的运动员有过损伤经历或正在经历受伤[1]。根据调查发现,在美国,1997~1999年间每年有7百万人在竞技运动、身体锻炼以娱乐活动中受伤,也就是每1000人中有25.9人受伤[2];以往对运动损伤的研究大多是从生理、医学、训练等学科的角度进行分析探讨,随着对事物认识的不断深入,现在运动损伤不仅仅是医学、训练学所关注的问题,也成为心理学所关心的问题。
, 百拇医药
1 运动损伤的心理学研究的理论模型发展
早期有关心理因素与运动损伤关系的研究,大多是有教练和治疗受伤运动员医学工作者所开展的,现在越来越多的关于运动损伤的心理因素及其潜在的机制被深入的研究,并逐渐的发展形成了几种应激理论模型。了解这几种运动损伤的应激理论模型对于全面理解运动损伤,指导人们采取适当的干预措施来预防和减少运动损伤发生和康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1.1 Adersen和Williams的应激-运动损伤模型
Adersen和Williams(1988)参照应激-疾病的模型[3],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建立在应激理论基础上的应激-运动损伤模型[4]。在这个模型中,应激被认为是运动员对潜在的应激环境的认知。如果运动员感到不能应付环境的要求时,他的应激应答就被激发了。与之相应的生理和注意力变化会导致肌肉紧张,视野变小,这样也就增大了受伤的危险性,从而可能产生运动损伤。认知、生理和注意力之间是相互影响。所以,就像认知可以影响注意力和生理反应那样,注意力变化也可以反馈地作用于认知。根据这个模型,运动员对潜在运动环境的应激反应决定运动损伤是否发生;而且,运动员的“应激反应”可直接或间接的受一系列心理因素调节,并且能被心理干预手段影响,影响运动损伤的心理因素主要有运动员的人格、应激源史、应对资源以及干预措施等。但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者们发现该理论模型过分强调运动损伤与各心理因素之间线性的关系,而忽略了各心理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它们的交互作用共同影响运动损伤的方面[5]。
, 百拇医药
1.2 Williams和Adersen修改的应激-运动损伤模型
针对应激-运动损伤模型存在的不足,Williams和Adersen(1998)又对应激-运动损伤模型进行了修改[6](见图1)。新模型在重视通过受伤和未受伤的运动员进行简单的比较,来寻找影响运动员受伤的某些心理因素的基础上,强调了各心理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它们的交互作用对运动损伤的共同影响。
资料来源:Williams JM,Andersen MB. Psychosocial antecedents of sport injury: Review and critique of the stress and injury model. Journal of Applied Sport Psychology, 1998,10(1): 5~25
新的应激-运动损伤理论模型认识到影响运动损伤各心理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各个影响因素在单独影响运动损伤的过程中,它们之间也可能发生相互作用。因此可以推论,研究运动损伤中考察某一单独的因素对运动损伤发生的影响,结果显著相关,其原因可能有二个方面:第一,该心理因素与运动损伤直接相关;第二,该心理因素不直接与运动损伤相关,可能是由于和其它心理因素相互作用后,而造成与运动损伤相关的结果。许多学者针对新的应激—运动损伤理论模型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许多研究发现应对技巧、竞赛特质焦虑、生活事件以及比赛中的角色之间发生交互作用,共同影响运动损伤的发生[7~9]。最近的一项研究也证明,人格变量对急性运动损伤产生影响的途径有两条:第一,通过影响运动员对运动应激情景的认知评估所产生的应激反应而影响到运动损伤的发生,即所谓“直接影响”;第二,通过影响运动员对应激经历、应对资源的认知评估而影响到个体对运动应激的反应,从而对运动损伤的发生产生影响,即起到中介变量的“交互影响”[10]。但是,新的应激—运动损伤理论模型仍然存在对干预措施认识不足的缺点[11]。
, http://www.100md.com
1.3 Astrid Junge的交互理论模型
针对Adersen和Williams(1988)应激-运动损伤模型的不足,Astrid Junge(2000)在总结最新研究的基础上,修改了Adersen和Williams的应激-损伤模型,也提出了一个交互理论模型[12](图2)。他认为一个运动员是否发生损伤,是由运动员对所处环境的应激反应决定的,影响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心理社会应激(特别是生活事件)、应对资源以及情绪的状态[13~15],并且认为这些心理因素之间不是孤立的发生作用,而是产生交互作用共同导致运动损伤的发生。
其实,我们也应该看到,Astrid Junge运动损伤的交互理论模型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去掉了具有研究的争议的人格因素,所提出的干预仅仅是针对应对资源以及情绪的状态,而忽略了对运动员应激反应这个关键因素的干预。而心理应激是否会导致运动员的受伤,取决于运动员处理自己面临的危险局面的能力与环境的要求及其产生的后果之间的平衡关系;如果环境导致一种想象中的失衡(威胁),运动员的肌肉将会紧张,注意力也变得不正常的狭窄,容易造成损伤的发生。因此,对应激反应的干预应该作为预防运动损伤的重点,可采用提高运动成绩和降低应激反应强度的唤醒控制技能和认知干预。
, 百拇医药
图2 运动损伤的交互理论模型
资料来源:Astrid Junge. The Influence of Psychological factors on Sports Injuries: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American Orthopedic Society for Sports Medicine, 2000,28(5): 10~15
迄今为止存在的3个运动损伤的心理学理论模型,对于全面理解运动损伤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从上面的分析中也可以看到,现有的理论模型都还或多或少的存在着不足:心理学研究的理论模型着重关注某单一心理因素对运动损伤发生的影响,而对各心理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它们的交互作用共同影响运动损伤的方面研究较少;运动损伤的心理学研究的理论模型没有考虑不同的年龄个体的自我概念、社会影响、情感反应、动机和自我调节的手段等对运动损伤发生、心理反应以及恢复的相关心理影响因素的影响;另外,运动损伤的心理学研究的理论模型对运动损伤的干预和预防关注广度和深度不够。这些都应引起国内外的研究者的思考以及在今后的研究中加以改进。
[ 下 页 ], 百拇医药(陈爱国 颜 军)
参见:首页 > 保健版 > 康复中心 > 运动保健 > 运动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