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暴露效应的理论模型(2)
该模型只能部分地解释单调上升的简单暴露效应,由于拮抗机制的产生和作用在阈上水平,所以对阈下重复刺激(如每次仅仅呈现5ms的刺激)表现出的单调上升无法解释,也无法说明为何刺激暴露频率和情感反应变量之间的曲线会呈倒U型。
2.2 唤醒模型(arousal model of exposure effect)
基于有机体寻求和偏好中度水平唤醒的研究,Berlyne和Crandall描述了暴露和情感之间的关系,构建了简单暴露效应的唤醒模型[7]。他们认为一定的刺激暴露次数会导致被试的中度唤醒水平,高于或低于这一次数都将偏离中度唤醒水平,而对中度唤醒水平的偏离将导致不愉快,所以刺激过于频繁或刺激次数不够都将会使被试对其的情感评价降低。
暴露效应的唤醒模型比拮抗过程模型更完善一些,但它只能解释呈倒U型曲线的简单暴露效应,却无法解释呈单调上升曲线的简单暴露效应模式。
, 百拇医药
2.3 双因素模型(two-factor model)和修正双因素模型
双因素模型理论最早由Berlyne(1970)提出[7,8,19]。该模型认为有两个因素对刺激重复暴露和情感评价之间的关系起了中介作用,这两个因素即对刺激的正性适应(positive habituation)和厌倦。在最初呈现阶段,由于刺激的持续暴露使得被试对其熟悉性增加,危险感降低,对刺激感到舒适,从而增加了正性适应,导致情感评价上升。但是过多的暴露也会产生厌倦,当刺激的暴露频率增加到一定程度之后,情感评价停止上升,开始随频率增加而下降。
双因素模型能较好地解释倒U型的简单暴露效应曲线,但是对于单调上升的模式无法解释。此模型建立在刺激的熟悉和识别假设基础上,而熟悉和识别都是针对阈上刺激而言,对于阈下刺激产生的简单暴露效应,双因素模型无法解释。
修正的双因素模型建立在Berlyne的双因素理论之上[8,19],借用化学中的化学价(valence)概念,把Berlyne模型中的正性适应和厌倦分别与正价观点和负价观点(positively and negatively valences thoughts)联系起来,认为被试对重复呈现刺激的情感反应受到以上两个中介变量的影响,对刺激的总体情感反应由正性观点和负性观点的差值决定。在刺激的最初暴露阶段,产生较多的正性适应,故正价观点随暴露增加而上升,情感评价上升,,但后续暴露产生更多厌倦,从而导致更多负价观点,使得评价下降[7,8,19]。
, 百拇医药
修正的双因素模型对简单暴露效应曲线为什么会呈倒U型解释得更为详细,但是并没有弥补双因素模型本身存在的根本问题。
2.4 知觉流畅性/错误归因模型(perceptual fluency/misattribution model)
知觉流畅性/错误归因模型是由Bornstein和D’Agostino提出的。刺激的流畅性是指人们接受、编码和处理信息容易[8]。先前的刺激暴露可以提高知觉的流畅性,但是人们往往经历流畅性的波动而无法真正识别出流畅性增加的原因,所以会通常把增加的流畅性归因为喜欢或刺激的其他突出属性,比如刺激的长短、明暗等物理特征[8,19]。这一点在刺激呈现时间非常短暂(如5ms)时特别明显,刺激的重复暴露增加了流畅性,但是由于被试无法识别出刺激,从而把流畅性错误归因到了喜欢或其他突出物理变量上。该模型得到了一些研究结果的支持,例如Compton(2002)等采用半视野呈现法,研究发现人脸(图形化刺激)呈现在左视野(右半球),单词(文字化刺激)呈现在右视野(左半球),对其喜好程度的评定要更好一些[20]。
, http://www.100md.com
该模型能很好地解释单调上升的关系模式,但无法解释为何随着流畅性增加但情感反应却下降的倒U型模式[8,19]。
2.5 加工水平模型 (levels-of-processing model)
加工水平模型是由Nordhielm (2002,2003)提出的[8,19]。由于简单暴露效应表现出在暴露频率和情感评价之间存在两种关系模式:单调上升型和倒U型,而前面提及的理论都只能够解释其中的一种,没有一个整合的理论可以适用于两种关系模式,所以Nordhielm(2003)在研究基础上用加工深度这一因素将两个有效的理论模型整合起来(即解释单调上升的知觉流畅/错误归因模型,解释倒U型关系的双因素理论及其修正模型),从而构建出加工水平模型。
Nordhielm(2003)认为对暴露刺激的信息加工有两种:浅加工(shallower processing)和深加工(deeper processing)[8,19]。浅加工是对刺激的非语义内容的非精细化加工,比如由于刺激呈现时间非常短暂或语义加工受限;而深加工是对刺激的语义内容的精细加工,如对呈现时间较长的刺激的加工[8]。Nordhielm(2002)实验中设置了两种实验条件模仿两种加工方式,其结果如图1所示。Nordhielm(2002)认为在浅加工时遵循的是知觉流畅/错误归因模型,即随着暴露增加情感评价上升,而在深加工时表现出倒U模式,遵循的是修正双因素理论,即在暴露的最初阶段,情感评价上升,但在一定水平之后开始下降。Nordhielm(2003)的加工水平模型理论如图2所示[19]。
, 百拇医药
通过引入加工深度这一变量,Nordhielm很好地把现有的理论模型整合起来从而能够比较完整地解释简单暴露效应:但该模型中一个核心问题仍未得到完善解决:到底是什么因素导致知觉加工或浅加工,什么因素导致概念加工或深加工?Nordhielm(2003)的研究并没有充分加以说明,她认为实验中是否进行了语义加工决定了加工方式,但她本人对这一解释也表现得信心不足,所以分析时用词谨慎——“似乎是由于特征语义内容的多少决定加工的深度[8]”。
Campbell和Keller(2003)的研究结果和Nordhielm的观点就不一致。他们实验研究发现,在同等暴露条件下陌生品牌比熟悉品牌更易造成厌倦,他们认为这是因为被试对熟悉品牌已经建立相关知识联系,在加工其广告时处于低加工水平(less extensive processing),而对陌生品牌的广告则没有任何先前知识联系,所以加工水平深(more extensive processing),对其广告的学习很快完成,所以造成消费者在随后暴露中不是关注广告信息,而是关注广告说服目的和策略,对目的和策略的怀疑降低了说服效果,也加快了对该广告的厌倦,从而降低了正性情感反应;对于熟悉品牌的广告由于加工水平低,又有经验知识和情感联系,所以比较慢地感到厌倦。该研究结果说明,加工方式的差异不仅仅由语义加工造成,经验因素也可以影响加工方式,进而影响简单暴露效应的效果以及消费者对品牌和广告的反应 [21]。
, 百拇医药
2.6 Zajonc的独立模型
前面所有的模型其实都是构建在一个大的理论范式,即认知-情感模型(cognitive-affective model)之上的。该模型认为,情感反应是在认知加工基础上做出的,它是认知加工的最后一个环节,发生在刺激登记、意义提取之后[22]。与该范式对应的是著名心理学家Zajonc的独立假设。Zajonc始终认为情感和认知是两个独立的系统[6,10,22,23],虽然在实际生活中二者似乎是相互作用的,但在功能上却是彼此独立的[24,25]。他认为情感独立于认知,只要有先前的暴露经历就可以引发有机体的情感反应,而无需认知参与其中[24,25]。当Zajonc排除了任何的认知解释(再认、知觉流畅性、主观熟悉度)之后,他认为暴露效应形成是一个经典的条件反射过程,其中条件刺激CS就是重复暴露的刺激,条件反射CR就是对刺激偏好的情感反应,无条件刺激US就是对厌恶后果的规避(absence of aversive consequences),无条件反射UR就是US导致的偏好[6]。对于重复暴露和情感反应的单调上升关系,Zajonc(2000)认为是由于暴露经历导致的情感变化表现出的偏好[25]。但对于如何解释倒U型的关系模式Zajonc并没有做出进一步的说明。
[ 上 页 ] [ 下 页 ], http://www.100md.com(张立荣 管益杰 王 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