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心理科学进展》 > 2008年第2期
编号:11607626
精神分裂症对情绪的面部表情加工及其神经机制(4)
http://www.100md.com 2008年4月1日 《心理科学进展》 2008年第2期
     低,可以根据个人的成绩重复或停止,因而每个训练系列持续时间可能有所不同。经过面部情绪再认的前后测比较,发现训练显著促进了精神分裂症的面部情绪再认成绩。Silver和Goodman等人采用计算机化情绪训练项目对20个精神分裂症进行训练。每个被试给予3个训练系列,每个系列间隔开2至3天。在训练项目的每个阶段,呈现一个面孔的数码照片,一个情景或一个物体,并伴随着一个简短文本问题,使用两个或四个反应键进行反应。必须正确完成一个部分,才能进入到下个部分。正确的反应给予奖励,错误的反应给予一个即时的“再试试”反应,直到做出正确的反应。在训练前后用面部情绪识别、再认和辨别等任务测量情绪知觉。与基线水平相比,训练后的情绪识别和再认的成绩显著好于训练前的成绩。训练效果的机制可能是增强了精神分裂症对刺激的情绪方面的知觉,或促进了他们的特定情绪知觉技能。这些研究表明,针对精神分裂症的情绪面部表情加工障碍,可以采用某种有效的训练模式,使这种社会功能得到改善或增强。

    训练的策略和使用的模式是同样重要的。Pe彻和Combs考察了促进精神分裂症面部情感知觉的两个策略:一是金钱激励和进行面部反馈,二是模仿目标面孔表情。他们把40个住院病人分成4组,分别是重复练习组,金钱激励组,面部反馈组和金钱激励与面部反馈结合组。对各组施以面部情绪再认训练。训练和测试包括4个阶段,即基线水平,干预,即时的后测和1周后的跟踪测试。结果表明,3个采用训练策略的训练组在情绪识别任务的后测中显著高于重复练习组,而且结果具有跨时间的稳定性。但是训练泛化到面部情绪辨别任务上的效应却不是很强。本研究假设金钱激励和面部模仿结合起来的训练效应应该最强,但没有得到验证。从这些研究可以看出,采用某种策略进行有效的训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精神分裂症的情绪识别和再认,从而部分恢复其情绪面部加工的社会功能。这些探索性训练范式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以及效果还有待于进一步检验,但其突出的应用价值是毫无疑问的。
, http://www.100md.com
    4 神经机制研究

    有研究者采用脑电地形图(EEG),事件相关电位(ERPs)以及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对精神分裂症情绪面部表情加工损伤的神经生理机制进行了探讨。

    Streit等对精神分裂症住院病人进行了面孔情绪再认和模糊面孔分类的EEG研究,发现他们识别面部情绪的成绩显著差于正常被试,但在对模糊面孔分类上却没有表现出差异。在情绪再认任务中,在180~250ms潜伏期范围内,病人比正常人表现出振幅降低,而分类任务上却没有表现出降低。在额极位置记录的振幅与面部情绪再认有关。表明精神分裂症的面孔情绪再认存在神经心理学基础。An等采用ERPs技术考察精神分裂症是否在加工负性情绪上有损伤。要求被试在非靶子面部照片刺激中检索出情绪照片,同时记录事件相关电位活动。结果发现正常被试的P3波幅,在负性情绪照片下比在正性情绪的照片下大,但精神分裂症的情况恰恰相反,即负性照片引发的P3波比正性情绪引发的P3波较小。表明精神分裂症在加工负性情绪的面部照片时,在神经生理学上不同于正常人,可能存在负性情绪知觉损伤。Herrmann等分别记录精神分裂症和正常人在情绪面部表情照片识别任务中的脑电位活动,没有发现面孔情绪解码在额皮层出现200ms的负性成分,而主动的情绪解码任务相比被动的中性面孔观看任务,在顶皮层发现了300ms时增长的正波。有趣的是,在中性条件下精神分裂症比正常人表现出更高的幅值。这种效应在妄想型病人身上效应更加明显。这些研究说明,精神分裂症在加工情绪面部表情时出现的异常,可能存在一定的神经生理学基础。与前面综述的有关行为研究一致,这种异常某种程度上可能反映出情绪特异性加工障碍。尤其是反映出负性情绪加工的障碍,以及对情绪面孔的细节辨别的损伤。
, 百拇医药
    Kosaka等采用fMRI技术,检验了精神分裂症病面孔再认中杏仁核的特异性反应。成像实验任务要求被试观看情绪面孔(包括高兴,或生气、厌恶、难过)和中性面孔,呈现3ms,然后判断哪个面孔更情绪化。在判断准确性上,病人和正常被试之间没有显著差异。正性情绪面孔激活精神分裂症和正常人的双侧杏仁核,而精神分裂症的右侧杏仁核激活更加明显。负性情绪面孔辨别激活了精神分裂症的双侧杏仁核,而正常人只激活了右侧杏仁核。研究者认为这种过度的杏仁核激活可能反映了精神分裂症对面孔情绪加工损伤的感觉输入门控特征。Gur等在对精神分裂症面部情绪加工的fMRI研究中,检验了边缘系统激活减少是否与面孔刺激的情绪效价(指的是正性vs负性情绪)判断有关。精神分裂症病人和匹配的正常被试观看高兴、难过、愤怒、害怕、厌恶和中性等情绪性面孔刺激。要求辨别面孔的正性和负性情绪,基线是判断面孔的年龄。比较了所有任务与休息的基线条件下脑区激活的差异,以及情绪辨别任务与年龄辨别任务下脑区激活的差异。结果发现精神分裂症在面部情绪加工中不能激活边缘系统区域,在从正性面部情绪中区别出负性情绪时,表现出左侧杏仁核和双侧海马的激活减少。说明精神分裂症在完成这种任务时,有关神经通路没有充分激活,但这不影响简单效价辨别任务(simple valence discrimination task)的成绩,推测它可能引起更有挑战性的情绪辨别任务的困难。在情绪效价(valence)辨别任务中海马区域的激活可能与记忆助长(memory facilitation)有关,而病人不能激活海马,从假设上来看可能导致记忆缺损,从而引起情绪辨别任务困难。上述研究表明,与正常被试相比,过度的杏仁核激活,在对负性面部表情加工中左侧杏仁核和双侧海马激活减少,可能与情绪面部表情加工障碍有关。
, http://www.100md.com
    有些理论也试图从神经机制上解释精神分裂症的情绪面部表情知觉障碍,如半球理论(hemispheretheory)认为精神分裂症加工面部情绪的缺损可能是右半球异常所致。因为,与正常人相比,精神分裂症存在左右脑半球功能的分离。而左半球主要负责认知,精神分裂症的左半球损伤导致认知损伤,而左右半球分离会使得认知损伤影响到情绪加工。显然,这种观点从生理机制的角度,把精神分裂症的情绪面部表情加工阻碍,认知损伤和脑机制联系起来,一定程度上支持前面提到的面部情绪加工的一般性损伤观点。

    5 小结

    精神分裂症在社会认知和社会交往中表现出的情绪面部表情加工障碍,引起临床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的关注和研究。到目前为止,得出了一系列丰富但存在差异的结果,既加深了对精神分裂症疾病本质的认识,又有利于发展出康复和治疗的新途径。关于一般性损伤还是特异性损伤的争论,并没有一个可以普遍接受的观点。关于神经生理机制的探索,因为有了日益成熟的认知神经科学技术手段,而呈现出新的前景。充分考虑以下问题,可能对今后的研究进一步深化有所助益,第一,研究所用材料大多是从面部表情库中提取的几种基本情绪状态或自制的人物情绪面部表情,方法的差异也较大,这就要求研究者考虑其效度和结果的可比性,另外,采用元分析方法来进行研究,可能会发现比较一致的结果。第二,怎么把这种损伤的考察和研究与相应的认知、语言和知觉等功能考察结合起来,而不仅仅是研究它们的相关。比如,如何考察社会交往功能损伤对加工面部表情的影响,以及情绪的面部表情知觉能力和社会功能的关系等等。还可以在排除药物干扰的条件下,给被试呈现不同情绪照片,结合神经生理过程和行为过程的考察,发现情绪认知障碍和认知缺陷的关系。第三,有研究者发现面部情绪表情的知觉和表达之间的可能存在着分离现象,那么在社会交往情境中研究精神分裂症的情绪面孔表情知觉,有可能更好地解决生态学效度问题。, 百拇医药(莫书亮 陈楚侨)
上一页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