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心理科学进展》 > 2008年第4期
编号:11671673
说谎行为及其识别的心理学研究(2)
http://www.100md.com 2008年8月1日 《心理科学进展》 2008年第4期
     假设是:与案件相关的重要河题能促使有罪者的整体生理唤起水平提高。作为一种传统的测谎技术,CQT的有效性一直为学者所争议。支持者认为测谎仪准确、可信地记录了和说谎有关的生理反应,并有实证数据表明测谎准确率显著高于概率;持异议者认为这一方法缺少坚实的理论基础,测谎仪反应的是人对于觉察到的威胁所产生的自然生理变化,这些生理变化是否和说谎有直接联系还有待考证。一方面,受测者本身的情绪稳定性、对测试结果是否关心、测试时是否过于紧张或焦虑、受测者对自身行为的合理化程度等等都会影响到其生理线索的强度;另一方面,施测者与受测者之间天然存在的对立关系和双方所持有的种种社会偏见也会影响到受测者的心理生理反应。基于测谎仪和CQT技术所得出的判断结果中“无罪”的准确率较高,但将说真话的人误判为说谎者(“有罪”)的概率偏高。(2)知悉犯罪技术(guild knowledge test,GKT)。作为解决传统的CQT所存在问题的另一种测谎方法,心理学者提出基于人类记忆特点的知悉犯罪技术,其目的在于评价被测者是否知晓只有犯罪当事人知道的案情细节。所测量的生理指标也因此不同于前者,如对大脑皮层活动中事件相关电位(event-related potentials,ERPs)的测量。测试题目由一系列多选题组成,每题的选项中只有一个与实际案情相符。这一技术依据的原理类似于“鸡尾酒会效应(cocktail party effect)” ......
上一页1 2 3 4 5 6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223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