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孔识别的本族效应理论述评(3)
的遗忘、反应标准的变化敏感。
Meissner,Brigham,和Butz(2005)试图在双加工理论的框架下检验上述各种理论。他们认为可以用回想和熟悉性来理解上述理论中影响本族效应的因素。首先,刻板印象的研究表明归类过程是自动化的(Dasgupta,McGhee,Greenwald等,2000)。因此对异族面孔的归类过程应该更多受熟悉性的影响。其次,Yonelinas,Kroll,Dobbins等(1999)的研究表明,熟悉性,而不是回想,与面孔的倒立效应有关。第三,研究表明,学习阶段有限的注意资源会降低对回想的影响,然而却对熟悉性反应没有影响(Parkin,Gardiner,&Rosser,1995)。因此,对异族面孔的浅层编码应该会降低回想成绩。最后,有研究表明,对独特性的加工会增强回想成绩(Mantyla,1997)。因此,独特性应该与再认记忆的回想加工有关。
Meissner等(2005)采用“记得/知道”范式去检验上述假设,结果发现,本族和异族面孔在知道感上的得分没有显著差别,表明本族效应与归类和整体加工无关。而两组面孔在记得感上有显著差别,表明本族效应与注意、编码水平以及独特性有关。
, 百拇医药
5.评述和展望
上述各种理论并不是互相矛盾的,而是从不同侧面显露出本族效应内在机制的冰山一角。
接触可以是影响本族效应的一个因素,然而现有的研究并没有严格地对接触的质或量进行定义,这可能是导致接触假说既有支持证据又有反对证据的原因。而且接触假说并没有给出接触是如何导致本族效应的具体机制。另外一个从社会认知的角度来理解本族效应的效用分析理论尚未得到支持证据。
多维空间理论和整体/部分假说则试图从面孔表征的角度给出更深入的解释。而且这两个理论与接触说并不矛盾。接触可以改变面孔在心理空间上的集中程度(Chiroro&Valentine,1995)。接触可以使得被试从部分表征改变为整体表征(McKone,Brewer,MacPherson等,2007)。这均可能是导致本族效应的原因。然而心理空间是由多少以及什么维度构建的,面孔是以原型表征的还是以样例表征的仍存在很多争论(如,ByaR&Rhodes,2004:Jaquet,Rhodes,&Hayward,2008)。整体/部分假说可以说是对面孔在心理空间中如何表征的一个设想。然而,最近Hayward等(2008)不支持本异族面孔在整体表征和部分表征上有区别的结果,为整体/部分假说打上了一个问号。
, 百拇医药
剩余的其他理论则从加工过程的角度予以解释。正如内群外群模型所总结的那样,认知忽视、由归类导致的对个体信息的不注意以及加工水平浅均可能是导致对异族面孔再认差的原因。然而目前尚未有直接证据支持这些因素对本族效应有影响。支持双加工理论的Meissncr,Brigham和Butz(2005)则以前人关于回想和熟悉两个再认加工过程和加工水平等因素之间的关系的结果为假设,根据对本异族面孔的再认在回想和熟悉上是否有区别来探讨本族效应与上述可能影响因素之间的联系。例如,前人认为加工水平与回想有关,那么,如果对本异族面孔的回想程度有差异,那么本族效应可以用加工水平来解释。这或许可以刻画出本族效应与回想和熟悉性的关系的图画,然而,这样对上述各影响因素的测查只是一个间接的测查。这些因素与回想和熟悉性的关系是否比较稳定尚未经过大量实验证实,因此双加工理论的基石还比较脆弱。例如,不能单单通过倒立效应和熟悉性的关系就肯定或否定整体加工和熟悉性的关系。而且该理论只适用于解释在再认范式下得到的本族效应,是否适用于解释其他范式下的本族效应还未可知。
虽然是百家争鸣,但争论了近40年的面孔识别的本族效应的内在机制,至今还没有得到一个统一的令人满意和信服的解释。以后的研究应该致力于直接操纵注意、加工水平等这些可能的影响因素,并结合fMRI和眼动等实时监测技术来深入探索这一现象。我们相信对面孔识别的本族效应机制的解释,将会日臻完善。, http://www.100md.com(周国梅 张璐然 曾伟贤)
Meissner,Brigham,和Butz(2005)试图在双加工理论的框架下检验上述各种理论。他们认为可以用回想和熟悉性来理解上述理论中影响本族效应的因素。首先,刻板印象的研究表明归类过程是自动化的(Dasgupta,McGhee,Greenwald等,2000)。因此对异族面孔的归类过程应该更多受熟悉性的影响。其次,Yonelinas,Kroll,Dobbins等(1999)的研究表明,熟悉性,而不是回想,与面孔的倒立效应有关。第三,研究表明,学习阶段有限的注意资源会降低对回想的影响,然而却对熟悉性反应没有影响(Parkin,Gardiner,&Rosser,1995)。因此,对异族面孔的浅层编码应该会降低回想成绩。最后,有研究表明,对独特性的加工会增强回想成绩(Mantyla,1997)。因此,独特性应该与再认记忆的回想加工有关。
Meissner等(2005)采用“记得/知道”范式去检验上述假设,结果发现,本族和异族面孔在知道感上的得分没有显著差别,表明本族效应与归类和整体加工无关。而两组面孔在记得感上有显著差别,表明本族效应与注意、编码水平以及独特性有关。
, 百拇医药
5.评述和展望
上述各种理论并不是互相矛盾的,而是从不同侧面显露出本族效应内在机制的冰山一角。
接触可以是影响本族效应的一个因素,然而现有的研究并没有严格地对接触的质或量进行定义,这可能是导致接触假说既有支持证据又有反对证据的原因。而且接触假说并没有给出接触是如何导致本族效应的具体机制。另外一个从社会认知的角度来理解本族效应的效用分析理论尚未得到支持证据。
多维空间理论和整体/部分假说则试图从面孔表征的角度给出更深入的解释。而且这两个理论与接触说并不矛盾。接触可以改变面孔在心理空间上的集中程度(Chiroro&Valentine,1995)。接触可以使得被试从部分表征改变为整体表征(McKone,Brewer,MacPherson等,2007)。这均可能是导致本族效应的原因。然而心理空间是由多少以及什么维度构建的,面孔是以原型表征的还是以样例表征的仍存在很多争论(如,ByaR&Rhodes,2004:Jaquet,Rhodes,&Hayward,2008)。整体/部分假说可以说是对面孔在心理空间中如何表征的一个设想。然而,最近Hayward等(2008)不支持本异族面孔在整体表征和部分表征上有区别的结果,为整体/部分假说打上了一个问号。
, 百拇医药
剩余的其他理论则从加工过程的角度予以解释。正如内群外群模型所总结的那样,认知忽视、由归类导致的对个体信息的不注意以及加工水平浅均可能是导致对异族面孔再认差的原因。然而目前尚未有直接证据支持这些因素对本族效应有影响。支持双加工理论的Meissncr,Brigham和Butz(2005)则以前人关于回想和熟悉两个再认加工过程和加工水平等因素之间的关系的结果为假设,根据对本异族面孔的再认在回想和熟悉上是否有区别来探讨本族效应与上述可能影响因素之间的联系。例如,前人认为加工水平与回想有关,那么,如果对本异族面孔的回想程度有差异,那么本族效应可以用加工水平来解释。这或许可以刻画出本族效应与回想和熟悉性的关系的图画,然而,这样对上述各影响因素的测查只是一个间接的测查。这些因素与回想和熟悉性的关系是否比较稳定尚未经过大量实验证实,因此双加工理论的基石还比较脆弱。例如,不能单单通过倒立效应和熟悉性的关系就肯定或否定整体加工和熟悉性的关系。而且该理论只适用于解释在再认范式下得到的本族效应,是否适用于解释其他范式下的本族效应还未可知。
虽然是百家争鸣,但争论了近40年的面孔识别的本族效应的内在机制,至今还没有得到一个统一的令人满意和信服的解释。以后的研究应该致力于直接操纵注意、加工水平等这些可能的影响因素,并结合fMRI和眼动等实时监测技术来深入探索这一现象。我们相信对面孔识别的本族效应机制的解释,将会日臻完善。, http://www.100md.com(周国梅 张璐然 曾伟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