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心理科学进展》 > 2009年第2期
编号:11762281
事后聪明式偏差的理论模型及影响因素(3)
http://www.100md.com 2009年4月1日 《心理科学进展》 2009年第2期
     内部归因(说谎),报告事件不可预测(事后聪明式偏差消失),或接受内部归因,报告该事件可以被预测(事后聪明式偏差产生)。

    动机推理模型将防御机制理论(Mark,Boburka,Eyssell,Cohen&Mallor,2003),以及与之相矛盾的反溯悲观理论(Tykocinski,Pick&Kedmi,2002)很好地整合在一个模型中,系统地描述了社会性动机对事后聪明式偏差的双向作用。与推理模型相比,动机模型对产生“惊奇感”后的认知过程加以细化,更深入地揭示了不同归因方式和动机对人们是否表现出事后聪明式偏差的影响。但由于该模型主要针对与自我相关的消极反馈,因而未将同样能引发“惊奇感”的积极结果纳入考虑。事实上,意外获得积极结果的被试也会在自我表现等动机的驱使下,产生事后聪明式偏差(Reuner,2003)。该模型的独特之处,即在于它没有对认知推理过程本身进行探讨,而以决定内在认知(推理结果)能否外显(自我报告)为切入点,描述了各种动机对表现形式的影响,较好地解释了人们行为决策的复杂多变性。

    2.4因果模型理论(Causal Model Theory,CMT)

    Blank和Nestler(2007)共同提出的因果模型是对以往一些相似模型的整合,主要用于解释呈现事件结果(event outcomes)后导致的事后聪明式偏差 ......
上一页1 2 3 4 5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024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