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心理科学进展》 > 2009年第3期
编号:11775047
灾后心理援助的组织与实施(2)
http://www.100md.com 2009年6月1日 《心理科学进展》 2009年第3期
     新闻媒体了解到灾难给灾区人民带来的巨大伤害。由于担心这样的事也可能发生在自己身上,他们对灾情的风险知觉、恐慌和担忧程度都比较高。

    2.3 心理援助的时空二维框架

    为了有效地组织心理援助,根据灾难事件(以汶川大地震为例)对人的影响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特点,我们以时空两个维度来构建心理援助的工作框架(见图1),分为6个方面的工作。

    1)重灾区的应激阶段(A):主要任务是保证生存,心理援助工作渗透在生命救援之中。例如,汶川大地震中,救援官兵在解救被困群众、加速开展排险的过程中,不断与受困者对话,进行各种形式的鼓励,延迟心理衰竭的产生,从而加大生存的希望。

    2)灾难周边地区的应激阶段(B):灾区周边的人们经历或目睹了灾难,虽然没有构成生命伤害和财产损失(如汶川大地震时的成都地区民众),但在心理上受到惊吓,焦虑情绪明显,并担心灾难会再度袭击。因此,这一部分主要任务是稳定恐慌情绪、缓解焦虑。

    3)非灾区的应激阶段(C):非灾区的社会大众主要通过各种社会途径,特别是新闻媒体间接接触灾难引发的后果,在心理上也同样受到惊吓,对自己的情况感到担忧,出现焦虑。这一部分主要任务是通过媒体、网络等信息渠道稳定恐慌情绪,缓解焦虑。信息的缺乏可能会导致太面积恐慌的产生;但是过于真实(惨烈)的画面也可能会对人造成冲击,甚至造成长期的负性影响,尤其是对于儿童和青少年 ......
上一页1 2 3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420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