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心理科学进展》 > 2009年第3期
编号:11775042
替代性创伤:危机干预中救援者的自我保护问题(2)
http://www.100md.com 2009年6月1日 《心理科学进展》 2009年第3期
     0.87,分半信度分别为0.90、0.87和0.89。该量表早已被美国心理学会引进作为检测PTSD的工具,目前更被广泛应用于研究灾后的心理障碍和用于评价治疗的结果。

    5 替代性创伤的应对

    既然VT的出现会给救援者带来身心伤害,那么,有何应对的策略?最早,可追溯到1996年,Saakvime和Pearlman(1996)提出了应对的三个基本原则,即“觉察、平衡和联系”。其中,“觉察”是推作为救援者要及时发现自身的需求、情绪、资源等方面的不协调情况:“平衡”是指救援者应在工作、休闲、休息之间寻找适当的平衡点;“联系”则是要求救援者对自己、别人和外在世界能保持良好的沟通渠道。其后,有人围绕着这几大原则分别提出了具体的建议,Meyer和Ponton(2006)对这些应对策略进行了小结,概括如下:

    (1)提升专业水平。救援者本人要不断地累积充足的工作经验,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并能得到及时的专业督导,而这将有利于救援者及时觉察自己的不平衡状态,以利于其自身的调整。

    (2)掌握自我调节方法。救援者需掌握一定的自我调节的策略,如,保持幽默感和客观性,适当的休闲和锻炼,应用某些如“蝴蝶拥抱”、“安全岛”、“保险箱”等特定的自我保护技术。比如,“蝴蝶拥抱”技术既简单又容易操作,“双眼可以闭上或部分闭上,看着鼻尖;交叉双臂放在胸前,双手指尖可以触到锁骨和肩膀之间的区域;移动双手,模仿蝴蝶的双翼;深呼吸,感受通过身体和思维的感觉(认知,图像,声音,气味,感情和躯体感觉),不加以修改、抑制或判断……”这些将有利于救援者及时平衡、调节自己。

    (3)开展团体分享。可以在团体中交流,与同事间分享替代性创伤。比如,在团体内通过诉说事件、表达自己的心理反应、关注自身的躯体反应、分享生活中的正性事件以及专业生涯的感受等活动能促使救援者感受团体内的支持力量,将有利于团体内部良好沟通渠道的畅通,有利于救援者对自身内在需求的知觉。

    6 总结

    综上所述,在心理治疗师、救援者等群体,替代性创伤是常见的现象,它会给个体的身心健康带来不同程度的危害,因此应引以重视。相对于西方的研究成果,我国对VT的探讨还处在萌芽阶段。汶川地震之后,VT现象开始引起多方的关注:有学者呼吁关注替代性创伤易感人群的心理健康问题,易感人群包括参与救援工作的战士、医护人员、政府人士,以及到前线进行救援报道的新闻记者、志愿者、心理工作者等;有学者对记者群体的心理创伤进行了分析;有学者(蒋洪波,2008)提出了构建灾后志愿者心理援助体系的设想……纵观这些思考和倡议,它们都不约而同地强调了;需要及时关注救援者的替代性创伤问题,以维护其自身心理健康。特别是那些未经相应训练的救援者,他们的替代性创伤问题更应引起关注。, http://www.100md.com(许思安 杨晓峰)
上一页1 2